媒體人傳播學者胡元輝 以現實的理想主義 參與媒體改造 阮愛惠 |2016.06.10 語音朗讀 4267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胡元輝是台灣傳播媒體業界的一朵奇葩。點開他的媒體工作經歷,其數量之多、類別之繁、頭銜之高…在台灣應無出其右者。而令人難以忽視的,還有他一百九十公分的高碩身材,不論他站在哪裡,都讓人一眼就看到。圖/胡元輝提供 胡元輝是台灣傳播媒體業界的一朵奇葩。點開他的媒體工作經歷,其數量之多、類別之繁、頭銜之高…在台灣應無出其右者。而令人難以忽視的,還有他一百九十公分的高碩身材,不論他站在哪裡,都讓人一眼就看到。圖/胡元輝提供 影音公民新聞平台PeoPo研習營。圖/胡元輝提供 調查報導工作坊學員與教師合影。圖/胡元輝提供 文/記者阮愛惠 圖/胡元輝提供 胡元輝是台灣傳播媒體業界的一朵奇葩。點開他的媒體工作經歷,其數量之多、類別之繁、頭銜之高…在台灣應無出其右者。而令人難以忽視的,還有他一百九十公分的高碩身材,不論他站在哪裡,都讓人一眼就看到。 從一九八二年底進入《聯合報》擔任專欄組記者算起,至二○○九年八月到中正大學專任教職,胡元輝在台灣傳媒業至少待了二十五年,時間雖非特別長,但他跨越的程度特別大,從平面報紙到電視媒體,再到網路媒體,自商業媒體轉到公共媒體、從公辦民營媒體到非營利性質的獨立媒體…再加上他亦曾在央廣擔任過常務董事、主持過電台節目,又涉足到廣播。胡元輝媒體工作資歷的豐富及完整,不是一般從業者可以相提並論的。 社會大轉變 事業多挑戰 胡元輝以「幸運」來形容自己這段工作機緣。「二十五年間,台灣經歷了兩個層面的大轉折─政治上,因為解嚴和政黨輪替;媒體方面,則因傳播科技的更新,在在都造成社會上的風起雲湧。作為傳媒工作者,我可說是躬逢其盛,直接與社會的劇烈變化一起呼吸,人生也隨著一波波的風潮起伏變動。」他說。 胡元輝曾擔任過報社總編輯、社長、電視台總經理及通訊社社長、新聞獎基金會董事長等要職。然而在看似風光的職位轉換進程背後,他其實承擔很大的衝擊。因為媒體性質的差異,他每次轉換的不只是工作內涵,還有心態及心智上的調整和挑戰。 特別是在面臨轉型或有經營難關的事業體,位居高階的他,要擔當的責任往往也最大。「我曾把一個創辦第一個月後即每月虧五、六百萬的國外報社,在兩年內轉虧為盈;也曾在一家電視台開始轉盈為虧之際接掌總經理,面臨薪資制度的改革,曾和公會談判過十三次……我還記得,一向每餐要吃兩碗飯才飽的我,那陣子竟出現吃不下飯的狀況。」他笑說。 真誠待同仁 共同度時艱 不過,抱持著「社會改造」的理想踏入這一行、也曾在新聞第一線上歷練多年的胡元輝,面對「改造」及「轉變」,自有他一套人生哲學。他說:「面臨危機處理時,我總是把持兩個大原則:第一,要真誠地面對同仁。當事業單位必須裁員或轉型時,我都會讓每位同仁了解,他所面臨的,是我們共同要面臨的問題。如果能用共同體意識處理體系內的難題,大部分的事情都能有比較圓滿的結果。」 第二,胡元輝讓同仁明白,很多事情的改變,都帶有一種創造性的願景。換言之,若能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進行組織再造,這個事業體將有機會脫胎換骨。「我會盡量為即將要離去的同仁,爭取到新的機會點,讓離開的人,內心不滿減到最少。」至今回想起來,當年在事業體內的迭宕衝撞已雲淡風清,然而曾與同仁達成的相互理解及彼此祝福,反而成為胡元輝心頭時時浮現的溫暖。 拓荒新生態 接納多聲音 胡元輝近年來除了到大學教書,同時也在進行新媒體的創設及輔導工作。「二○○九年,我參與創辦了台灣第一個社會企業定位的「新頭殼」網路媒體;二○一一年,我和同道者又創辦了亞洲第一個群眾集資的新聞平台「weReport」;二○一四年,又創設了「WE公民新聞」,去年我們推出「二O一六大選公民新聞網」,這七年來,我仍然時時參與及見證媒體對社會的影響力量。」他說。 因為對台灣媒體生態的熟悉,在公視服務時已經和同仁創辦台灣第一個影音公民新聞平台PeoPo的胡元輝,對現今興起的所謂「獨立媒體」、「另類媒體」或「社區媒體」、「公民媒體」等新媒體,有著深切的期待。他說:「這些小型媒體,雖然體型小、資源薄弱,甚至會以激進的方式呈現自己的觀點。但它的優點是可以展現社會不同的聲音,和商業媒體、公共媒體間,形成良性的互補和制衡。從這個角度來看,我願意帶著拓荒者的精神,投入新媒體的創辦和輔導,為它們的發展而努力,希望這些新媒體花團錦簇,形成台灣的媒體新環境。」 在這樣的自許和努力下,看來胡元輝那份原本已「落落長」的工作履歷,接下來還會再添加好幾筆,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培養學生思考 從中教學相長 二○○九年八月起,胡元輝到中正大學傳播系所任教。對他而言,回到大學教書,等於圓了年輕時候的夢。「念大學時,曾把兼具知識傳授者與知識分子角色,能夠在媒體發表時事評論、扮演社會良心的大學教師,當作人生的選項。如今繞了一圈能再折回來,我非常珍惜。」他說。 當然,現在的大學和當年很不一樣了。「常有人批評這一代大學生,但我不認同『一代不如一代』的說法。 我深深感受這一代的環境比我們當時差,他們面對的社會挑戰更複雜,過去所有的典範和價值觀,都在現今社會不斷經歷淘洗。他們不再是穩定價值體系下成長的一代,所以對這一代的教學方式,要用不同的概念去啟發。」 胡元輝有一個和學生年紀相仿的女兒,所以他亦視學生如子女。在課程設計上,他常採用討論的方式。「例如很嚴肅的『傳播法規』,我讓學生透過具體案例,從法、理的角度探討。他們先分組蒐集資料,課前一一和我會談,正式上課時再舉行辯論會集體討論。我要每個人成為學習的主體,養成思考的習慣。」 帶著熱情信心 向前探索 不能否認,學生畢業後的就業環境,確實是處在不利的時代。但胡元輝認為:「每個時代的風險和機會都是並存的,劇烈轉變的時代裡,比上一代有更多可能性。常有學生來問個人的出路問題,我通常講三個原則:一、對自己要有信心,但也要虛心;二、要有熱情。也許一開始你只是體制內的小螺絲釘,看不到前景,也改變不了大局,所以你動不動就想轉行。但如果沒有真正投入,日後也不會有值得回憶的人生。三、要勇於探索、敢於開創,趁著體力和智力都在人生最旺盛的階段,大膽前進,遇到挫折一定要堅持,永不放棄,因為機會一定存在!」他說。 帶著熱情,胡元輝七年來沉浸在「教學相長」的快樂裡,把最多的時間投注在課程的累進,及課後與學生的交流互動中。基於學術的研究與媒體生態的探索,他亦持續參與、關注並紀錄台灣新媒體的發展。胡元輝懇切地說:「如果不覺得好玩、沒有滿足感,做什麼事都不長久。我至今對媒體工作沒有忘情,對教學工作愈做愈起勁,希望媒體界的後進及學生們,也都能找到生命中願意長久從事的志業!」 奉行先秦儒學 實踐社會改革 胡元輝高中時期是典型的「文青」,會寫新詩、辦筆會。上大學後,他因緣受教於當時人稱「毓老」的儒學大師毓鋆門下,在毓老私人講學的「奉元書院」研讀四書五經,自此他的「慘綠」文學心靈產生很大的思想轉折。 尊崇「夏學」的毓老,一生倡導經世致用之學並注重時勢之分析,「老師講的不是封建制度下的儒教,而是先秦具有人文批判精神的儒學。我受老師啟發,從「春秋公羊學」的流派走進先秦儒學的探索,同時對台灣社會當時正在進行的民主改革非常關心,以此來觀察它是否能達成創造性的轉化和民主精神接軌。」胡元輝說。 台大地理系畢業後,胡元輝考上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即以《孔子政治思想論原─以春秋公羊學為基點的考察》為題。研究所老師雖殷切鼓勵他繼續朝博士班邁進,但當時他認為透過傳播媒體的力量,更能實現社會改造的理想,因而選擇進入報社工作。 但二十來歲時即種植在內心的儒學思想,後來成為胡元輝一生重要的價值標準及生命信仰:「先秦儒學思想其實非常活潑。按照公羊學的解釋,儒學所講的不是大家以為的三綱五常,政治上的孔子主張『吉凶與民同患』,人民的禍福必須是主政者最重要的準則,為政若能從人性角度出發,自然走向天下為公,這種精神與現代的民主思惟是相通的。同樣的,每個人都可以透過內在的道德實踐與外在的社會實踐,將小我通達到整個的『大我』,甚至達到與天道合一的境界。」 人生準則 易經結合司馬遷 回顧三十多年來的事業生涯,胡元輝找到兩段堪稱他人生座右銘的金言,其一是《易經》裡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其二就是《史記.太史公自序》的「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他說:「對我而言,投入社會後的人生路程,唯有生生不息、不斷地動,才能從實際的行動中體會自己的內在、實踐一己的信念;過程中,若碰到任何困難和災禍,就相信本應如此,正面地接受它,不是被它打敗或逃避它;從不間斷的努力中,體會問題出在哪裡,然後去克服它。」 而太史公之言,就是「天行健」的最佳體現。胡元輝說﹕「當我們承襲先賢的智慧和理想後,與其空洞言說,不如用明確的行動體現出來。我在佛經及《聖經》裡都讀過類似的教義,每個人也都是要在人世間透過不斷的實踐後,心靈才能有所體會,『天堂』是必須努力實踐才能到達的,這可說是我人生的信仰。我常勉勵自己是『現實的理想主義者』,懷抱著人文批判精神的儒學思想,就是我生命的基調。」 前一篇文章 法律學者邱聯恭 下一篇文章 學者作家--江文瑜學術、創作並行探索生命新高度 熱門新聞 01【視覺DJ】湧泉洗衣池2025.04.2702【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3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4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5【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6【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2025.04.2707【閃文集】獨立與愛情的象徵2025.04.2908北海道場首屆三皈五戒 佛子滿法喜2025.04.2809清德寺熱心公益 南投縣府感謝佛光山 2025.04.2810社論--國民黨該反省2025.04.27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縱橫演藝界天后胡錦 餘音繞梁數十載 再唱《梁祝》經典品牌教父 施振榮 勇氣源源不絕 壯遊青春創人生傳藝金曲年度最佳演員 小咪渾身形容詞 演出峰回路轉人生台灣版畫之父 廖修平 刻畫寶島風情 傳承藝道薪火音樂家李哲藝 勤耕樂音福田 撥動聽者心弦雙金影后 楊貴媚 處世貫徹善與愛 傳承戲骨風範 作者其他文章牙醫藏樂魂 陳維斌創作台語歌縱橫演藝界天后胡錦 餘音繞梁數十載 再唱《梁祝》經典世界郵展 東西逸品大PK大學校長論壇—韓國威德大學 佛教應像手機 親近每個人大學校長論壇—澳洲西雪梨大學 樂於推廣南天大學特色大學校長論壇—布達佩斯佛教大學 天主教國家 推動佛教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