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人傳播學者胡元輝 以現實的理想主義 參與媒體改造

阮愛惠 |2016.06.10
4267觀看次
字級
胡元輝是台灣傳播媒體業界的一朵奇葩。點開他的媒體工作經歷,其數量之多、類別之繁、頭銜之高…在台灣應無出其右者。而令人難以忽視的,還有他一百九十公分的高碩身材,不論他站在哪裡,都讓人一眼就看到。圖/胡元輝提供
胡元輝是台灣傳播媒體業界的一朵奇葩。點開他的媒體工作經歷,其數量之多、類別之繁、頭銜之高…在台灣應無出其右者。而令人難以忽視的,還有他一百九十公分的高碩身材,不論他站在哪裡,都讓人一眼就看到。圖/胡元輝提供
影音公民新聞平台PeoPo研習營。圖/胡元輝提供
調查報導工作坊學員與教師合影。圖/胡元輝提供

文/記者阮愛惠 圖/胡元輝提供

胡元輝是台灣傳播媒體業界的一朵奇葩。點開他的媒體工作經歷,其數量之多、類別之繁、頭銜之高…在台灣應無出其右者。而令人難以忽視的,還有他一百九十公分的高碩身材,不論他站在哪裡,都讓人一眼就看到。

從一九八二年底進入《聯合報》擔任專欄組記者算起,至二○○九年八月到中正大學專任教職,胡元輝在台灣傳媒業至少待了二十五年,時間雖非特別長,但他跨越的程度特別大,從平面報紙到電視媒體,再到網路媒體,自商業媒體轉到公共媒體、從公辦民營媒體到非營利性質的獨立媒體…再加上他亦曾在央廣擔任過常務董事、主持過電台節目,又涉足到廣播。胡元輝媒體工作資歷的豐富及完整,不是一般從業者可以相提並論的。

社會大轉變 事業多挑戰

胡元輝以「幸運」來形容自己這段工作機緣。「二十五年間,台灣經歷了兩個層面的大轉折─政治上,因為解嚴和政黨輪替;媒體方面,則因傳播科技的更新,在在都造成社會上的風起雲湧。作為傳媒工作者,我可說是躬逢其盛,直接與社會的劇烈變化一起呼吸,人生也隨著一波波的風潮起伏變動。」他說。

胡元輝曾擔任過報社總編輯、社長、電視台總經理及通訊社社長、新聞獎基金會董事長等要職。然而在看似風光的職位轉換進程背後,他其實承擔很大的衝擊。因為媒體性質的差異,他每次轉換的不只是工作內涵,還有心態及心智上的調整和挑戰。

特別是在面臨轉型或有經營難關的事業體,位居高階的他,要擔當的責任往往也最大。「我曾把一個創辦第一個月後即每月虧五、六百萬的國外報社,在兩年內轉虧為盈;也曾在一家電視台開始轉盈為虧之際接掌總經理,面臨薪資制度的改革,曾和公會談判過十三次……我還記得,一向每餐要吃兩碗飯才飽的我,那陣子竟出現吃不下飯的狀況。」他笑說。

真誠待同仁 共同度時艱

不過,抱持著「社會改造」的理想踏入這一行、也曾在新聞第一線上歷練多年的胡元輝,面對「改造」及「轉變」,自有他一套人生哲學。他說:「面臨危機處理時,我總是把持兩個大原則:第一,要真誠地面對同仁。當事業單位必須裁員或轉型時,我都會讓每位同仁了解,他所面臨的,是我們共同要面臨的問題。如果能用共同體意識處理體系內的難題,大部分的事情都能有比較圓滿的結果。」

第二,胡元輝讓同仁明白,很多事情的改變,都帶有一種創造性的願景。換言之,若能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進行組織再造,這個事業體將有機會脫胎換骨。「我會盡量為即將要離去的同仁,爭取到新的機會點,讓離開的人,內心不滿減到最少。」至今回想起來,當年在事業體內的迭宕衝撞已雲淡風清,然而曾與同仁達成的相互理解及彼此祝福,反而成為胡元輝心頭時時浮現的溫暖。

拓荒新生態 接納多聲音

胡元輝近年來除了到大學教書,同時也在進行新媒體的創設及輔導工作。「二○○九年,我參與創辦了台灣第一個社會企業定位的「新頭殼」網路媒體;二○一一年,我和同道者又創辦了亞洲第一個群眾集資的新聞平台「weReport」;二○一四年,又創設了「WE公民新聞」,去年我們推出「二O一六大選公民新聞網」,這七年來,我仍然時時參與及見證媒體對社會的影響力量。」他說。

因為對台灣媒體生態的熟悉,在公視服務時已經和同仁創辦台灣第一個影音公民新聞平台PeoPo的胡元輝,對現今興起的所謂「獨立媒體」、「另類媒體」或「社區媒體」、「公民媒體」等新媒體,有著深切的期待。他說:「這些小型媒體,雖然體型小、資源薄弱,甚至會以激進的方式呈現自己的觀點。但它的優點是可以展現社會不同的聲音,和商業媒體、公共媒體間,形成良性的互補和制衡。從這個角度來看,我願意帶著拓荒者的精神,投入新媒體的創辦和輔導,為它們的發展而努力,希望這些新媒體花團錦簇,形成台灣的媒體新環境。」

在這樣的自許和努力下,看來胡元輝那份原本已「落落長」的工作履歷,接下來還會再添加好幾筆,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培養學生思考 從中教學相長

二○○九年八月起,胡元輝到中正大學傳播系所任教。對他而言,回到大學教書,等於圓了年輕時候的夢。「念大學時,曾把兼具知識傳授者與知識分子角色,能夠在媒體發表時事評論、扮演社會良心的大學教師,當作人生的選項。如今繞了一圈能再折回來,我非常珍惜。」他說。

當然,現在的大學和當年很不一樣了。「常有人批評這一代大學生,但我不認同『一代不如一代』的說法。

我深深感受這一代的環境比我們當時差,他們面對的社會挑戰更複雜,過去所有的典範和價值觀,都在現今社會不斷經歷淘洗。他們不再是穩定價值體系下成長的一代,所以對這一代的教學方式,要用不同的概念去啟發。」

胡元輝有一個和學生年紀相仿的女兒,所以他亦視學生如子女。在課程設計上,他常採用討論的方式。「例如很嚴肅的『傳播法規』,我讓學生透過具體案例,從法、理的角度探討。他們先分組蒐集資料,課前一一和我會談,正式上課時再舉行辯論會集體討論。我要每個人成為學習的主體,養成思考的習慣。」

帶著熱情信心 向前探索

不能否認,學生畢業後的就業環境,確實是處在不利的時代。但胡元輝認為:「每個時代的風險和機會都是並存的,劇烈轉變的時代裡,比上一代有更多可能性。常有學生來問個人的出路問題,我通常講三個原則:一、對自己要有信心,但也要虛心;二、要有熱情。也許一開始你只是體制內的小螺絲釘,看不到前景,也改變不了大局,所以你動不動就想轉行。但如果沒有真正投入,日後也不會有值得回憶的人生。三、要勇於探索、敢於開創,趁著體力和智力都在人生最旺盛的階段,大膽前進,遇到挫折一定要堅持,永不放棄,因為機會一定存在!」他說。

帶著熱情,胡元輝七年來沉浸在「教學相長」的快樂裡,把最多的時間投注在課程的累進,及課後與學生的交流互動中。基於學術的研究與媒體生態的探索,他亦持續參與、關注並紀錄台灣新媒體的發展。胡元輝懇切地說:「如果不覺得好玩、沒有滿足感,做什麼事都不長久。我至今對媒體工作沒有忘情,對教學工作愈做愈起勁,希望媒體界的後進及學生們,也都能找到生命中願意長久從事的志業!」

奉行先秦儒學 實踐社會改革

胡元輝高中時期是典型的「文青」,會寫新詩、辦筆會。上大學後,他因緣受教於當時人稱「毓老」的儒學大師毓鋆門下,在毓老私人講學的「奉元書院」研讀四書五經,自此他的「慘綠」文學心靈產生很大的思想轉折。

尊崇「夏學」的毓老,一生倡導經世致用之學並注重時勢之分析,「老師講的不是封建制度下的儒教,而是先秦具有人文批判精神的儒學。我受老師啟發,從「春秋公羊學」的流派走進先秦儒學的探索,同時對台灣社會當時正在進行的民主改革非常關心,以此來觀察它是否能達成創造性的轉化和民主精神接軌。」胡元輝說。

台大地理系畢業後,胡元輝考上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即以《孔子政治思想論原─以春秋公羊學為基點的考察》為題。研究所老師雖殷切鼓勵他繼續朝博士班邁進,但當時他認為透過傳播媒體的力量,更能實現社會改造的理想,因而選擇進入報社工作。

但二十來歲時即種植在內心的儒學思想,後來成為胡元輝一生重要的價值標準及生命信仰:「先秦儒學思想其實非常活潑。按照公羊學的解釋,儒學所講的不是大家以為的三綱五常,政治上的孔子主張『吉凶與民同患』,人民的禍福必須是主政者最重要的準則,為政若能從人性角度出發,自然走向天下為公,這種精神與現代的民主思惟是相通的。同樣的,每個人都可以透過內在的道德實踐與外在的社會實踐,將小我通達到整個的『大我』,甚至達到與天道合一的境界。」

人生準則 易經結合司馬遷

回顧三十多年來的事業生涯,胡元輝找到兩段堪稱他人生座右銘的金言,其一是《易經》裡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其二就是《史記.太史公自序》的「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他說:「對我而言,投入社會後的人生路程,唯有生生不息、不斷地動,才能從實際的行動中體會自己的內在、實踐一己的信念;過程中,若碰到任何困難和災禍,就相信本應如此,正面地接受它,不是被它打敗或逃避它;從不間斷的努力中,體會問題出在哪裡,然後去克服它。」

而太史公之言,就是「天行健」的最佳體現。胡元輝說﹕「當我們承襲先賢的智慧和理想後,與其空洞言說,不如用明確的行動體現出來。我在佛經及《聖經》裡都讀過類似的教義,每個人也都是要在人世間透過不斷的實踐後,心靈才能有所體會,『天堂』是必須努力實踐才能到達的,這可說是我人生的信仰。我常勉勵自己是『現實的理想主義者』,懷抱著人文批判精神的儒學思想,就是我生命的基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