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作家--江文瑜學術、創作並行探索生命新高度 阮愛惠 |2016.06.17 語音朗讀 7995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圖╲記者楊祖宏江文瑜新書的插圖和封面都是親自手繪的。圖為〈修行小貓看畫展〉。圖╲江文瑜提供熱愛京都三十三間堂的江文瑜,曾七度造訪這座寺廟觀看觀世音菩薩,每次都有不同的感覺。圖╲江文瑜提供 台大語言學研究所江文瑜教授,學術上的專業是「聲音」與「譬喻」的研究,然而本業之外,她卻以中文詩的創作,在文壇占有一席之地。學術研究、教書及創作,在她的生命裡曾產生過互斥和拉扯,卻也終於找到和平共處的形式。曾出版過《男人的乳頭》、《阿媽的料理》、《合掌》三本詩集的她,近年來卻少見詩作的發表;去年起她開始在報紙與臉書上分享新詩作,熟識她的人於是感知:「詩人江文瑜回來了!」 今年五月中在詩集出版艱難的條件下,江文瑜放下「寫詩給誰看?」的質疑,仍勇敢地出版了第四本詩集─《佛陀在貓瞳裡種下玫瑰》。這本詩集堪稱是她站在生命中期的回顧與前望,以台灣詩壇少見的鉅型組詩,串連了「佛陀」、「貓」與「玫瑰」三個主題,透過「貓」不同階段的生命,演繹並隱喻人生中各種生活體驗、生命課題及心靈與宗教的對話。 詩人志向 淬鍊心靈哲思 以詩人的感性和語言學者的理性,江文瑜說:「人類不論幾歲,內在都有一顆詩心,就看何時被觸發。就算這個世界讀詩的人再少,我也要當詩人。詩的語言是文學最高的淬鍊,好的詩句往往能傳達深度的哲思或某種有趣的概念,提供異於常人看世界的新鮮角度,這是人類心靈在很高的層次時,才能看到的角度。我認為詩人應該在世間扮演這樣的角色。」 透過寫詩,江文瑜找到淬鍊心靈的方式,以及窺看世界的不同角度。當「詩人江文瑜」角色疊在「大學教授江文瑜」角色上時,我們看到了一位努力帶領學生走出學術象牙塔、企圖作「對社會有啟示性」的論文研究的指導教授;以及一位除了授課之外,還期許自己成為學生心靈導師的大學教師。 譬喻研究 結合社會文化 江文瑜說:「大約二○○五年起,我開始作『譬喻』的研究。人類語言的譬喻系統,一般以為只存在於文學裡的詩、小說之中;然而西方學者卻提出『譬喻』是人類思惟的重要本質之一。目前我所作的研究及帶的研究生,都從語言文字的譬喻研究,跨越到與圖像、影像的互動,這種跨文類、多感官的研究,目前在台灣比較少人做,而在國際上已逐漸受到重視。」 例如日本漫畫《交響情人夢》裡的音樂,如何在漫畫裡轉成視覺的呈現?美牛來台事件,不同的報紙多年來曾出現過許多評議此事件的政治漫畫,其中的語言圖像符碼背後的文化意涵和社會脈動是什麼?江文瑜指出:「我鼓勵學生跳脫傳統語言學結構的研究,多關注社會文化的現象,甚至挑戰禁忌性的話題。近年來我和學生發表過幾篇在國際知名英文期刊的論文,我感覺多年來的努力已開始累積成果。」 授課開導 啟發學生視野 而有感於自己半生以來,除了自己的努力與機緣之外,亦得之於他人甚多,江文瑜期勉自己成為學生生命裡的指路人。她掩不住喜悅地說:「我盡力把授課內容和心靈連結在一起,希望學生的生命風景因我的引導,開出多樣的景色。有很多學生來修我的課後說,他們的心靈得到很大的提升。學生願來找我,給我回饋的機會,我視為人生中難得的福報因緣。」 台大是一流學府,江文瑜自從在台大任教,心中一直告訴自己,不能辜負這麼好的舞台、不能對不起社會的期待。曾為了守護這個信念,她強迫自己停止創作,二○○三年時赴哈佛大學進修,專注於學術研究;後來在二○○八年時完成升等,隔年當上所長,在三年所長任內,舉辦過三次大型的國際學術交流活動。然而在忙碌豐實的校園生活裡,江文瑜的內心深處卻一直有個苦鬰的缺口,有時情緒不佳,有時職業倦怠,她開始讀佛經及心靈方面的書。「後來才發現,只要開始再創作,什麼病都好了!此後我終於體會到,學術不能中斷、創作也不能棄守,兩者一定要和平共處!」她說。 書寫故事 重建她的奮鬥史 江文瑜之所以會開展文學創作,除了是兒時的夢想外,也緣起於她曾積極推動他人寫作。一九九四年,應「台北市女性權益促進會」(簡稱台北市女權會)之邀,出任理事長,推動「阿媽的故事」書寫活動。 活動以徵文比賽方式,收集女性生命故事,結果成績豐碩,後來集結成《阿媽的故事》一書。接著,江文瑜四處演講,推動女性口述歷史的蒐集,又完成了《消失中的台灣阿媽》口述歷史文集;為了世代傳承,她又繼續「阿母的故事」邀稿及徵文,後來也都集結成《阿母的故事》。這三本書掀起了台灣女性集體書寫的序幕,也敲響了江文瑜內心探索自我生命史的鐘聲。 她說:「小時候父母工作忙碌,我被送到斗南外公外婆家,與他們一起生活到念小學前。這段生活對我的生命有重要的影響,我看到外婆做為女性的辛勞,也看到台灣早年生活的辛苦。我對外婆與外公有著深厚的情感,就把這樣的情感用在重新建構台灣日治時期的歷史上,尤其是女性的歷史。」 藉著這個書寫動能,江文瑜又花費四年時間,書寫台灣第一位留日女畫家陳進的故事和她的女弟子的故事,完成了《山地門之女》一書。「期間我遍讀台灣史與台灣美術史,我透過書寫陳進,建構出女性與時代交織出的歷史,以文學的筆法,重現當時要成為傑出女性的不易。」 除了跨越時空與前輩女畫家交會,江文瑜亦有奧妙的因緣,與旅日巨星、版畫家翁倩玉合作出版了《合掌》版畫詩歌合集。書中江文瑜以三十六首詩,與翁倩玉的三十八張版畫作品互相對話,希望呈現翁倩玉畫作中對生命熱情的感動,期待每人能透過「童心」、「當下與永恆」、「愛」來看世界,共同抓住生命中當下的幸福感。 除了詩的創作,她也推廣詩的創作與閱讀,曾在台大大學部開設「經典詩的語言賞析」與「中英詩賞析」等課程。其中,「中英詩賞析」獲選為「台灣大學通識教育績優課程」。江文瑜說:「我也擔任不少詩獎的評審,我認為選出什麼樣的好詩,必定會影響台灣閱讀詩的品味。我深切期待台灣能變成愛詩 的島嶼。」 佛緣深刻 茹素連結宇宙智慧 江文瑜的父母都是佛教徒,已吃素十八年。過去他們常勸江文瑜吃素,但她一直捨不下對魚類的喜愛。直到她讀了被喻為素食聖經的《和平飲食》一書,深深震撼及醒覺,於是開始吃素,至今將近三年。「過程相當順利愉悅。期間只有一次突然很想回頭去吃魚,結果當天晚上竟然夢見觀世音菩薩,祂身邊有一條魚。我想這就是菩薩對我的提醒,於是打消了吃魚的念頭。」她笑說。 雖因環保的概念而開始茹素,但江文瑜相信自己一直和佛教有因緣,吃素只是其中的一個連結而已。例如和翁倩玉的結緣,冥冥之中好像也是佛菩薩的牽線。「翁倩玉要刻畫佛像時,一定脫掉手套,用鹽淨手,一邊誦念『南無阿彌陀如來』佛號一邊雕刻。當我第一次見到她的〈鳳凰迎祥〉作品,那映照在水池上『平等院鳳凰堂』內的阿彌陀佛身影,我感動到說不出話來……。」 後來在為翁倩玉的作品配詩時,江文瑜查詢到一則傳說:「據稱在日本奈良時代,為了防止老鼠噬咬從中國傳進來的珍貴佛經,於是貓隨著佛經一起引進日本,幫忙保護佛經。我大受啟發,寫下〈佛陀在貓瞳裡種下玫瑰〉一詩,幾年後,這首詩名竟成了我第四本詩集的書名。」 追尋佛陀之路 詩心再度甦醒 二○一三年以訪問學者的身分,江文瑜有機會在日本京都生活半年。那半年內,她大量閱讀佛書,參拜了京都許多寺院,心靈得到很大的淨化。 前年在一位出家學生噶瑪施無畏的鼓舞下,她又跟著一群西藏喇嘛到印度朝聖,循著佛陀一生的路走了一趟北印度與尼泊爾。那是一次極其艱辛的旅程,旅途顛簸又少有洗手間,她生了一場大病,幾乎以為自己無法順利回到台灣,回程時又在飛機上發作飛行性中耳炎,耳朵疼痛欲裂。「種種病痛苦厄,讓我當下感覺自己身處地獄,卻也從中體會到很多以前從未經歷的心境。」 奇妙的是,印度回來之後,開始有人再找她參加詩人的活動,她參與了二○一五年誠品詩人節的朗詩活動,與詩人、音樂家合作表演,她體內沉睡了數年的詩心,如大夢初醒般躍動起來。 江文瑜說:「吃素以後,我發現變得更聰明了。內在的靈性跑得很快,很容易接收到老天給的訊息。智慧提升後,以前看不懂的理論,現在很容易懂;看學術論文很快就能抓到重點。我希望以更純淨的心靈和身體,與宇宙產生更強的連結力,練就更堅韌的心,寫出更感人的作品。」 前一篇文章 媒體人傳播學者胡元輝 以現實的理想主義 參與媒體改造 下一篇文章 畫家陳景容 熱門新聞 01【視覺DJ】湧泉洗衣池2025.04.2702【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3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4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5【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6【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2025.04.2707【閃文集】獨立與愛情的象徵2025.04.2908北海道場首屆三皈五戒 佛子滿法喜2025.04.2809清德寺熱心公益 南投縣府感謝佛光山 2025.04.2810社論--國民黨該反省2025.04.27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縱橫演藝界天后胡錦 餘音繞梁數十載 再唱《梁祝》經典品牌教父 施振榮 勇氣源源不絕 壯遊青春創人生傳藝金曲年度最佳演員 小咪渾身形容詞 演出峰回路轉人生台灣版畫之父 廖修平 刻畫寶島風情 傳承藝道薪火音樂家李哲藝 勤耕樂音福田 撥動聽者心弦雙金影后 楊貴媚 處世貫徹善與愛 傳承戲骨風範 作者其他文章牙醫藏樂魂 陳維斌創作台語歌縱橫演藝界天后胡錦 餘音繞梁數十載 再唱《梁祝》經典世界郵展 東西逸品大PK大學校長論壇—韓國威德大學 佛教應像手機 親近每個人大學校長論壇—澳洲西雪梨大學 樂於推廣南天大學特色大學校長論壇—布達佩斯佛教大學 天主教國家 推動佛教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