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臨床發現,逾七成民眾用錯紓壓方法,有人靠抽菸、喝酒卻疾病上身;有人透過狂吃零食,引起肥胖;還有人靠盡情血拼,結果加重財務壓力。精神科醫師提出「紓壓九招」,包括每天睡前寫「快樂日記」,才是正確的紓壓方法。
開業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生活、工作充滿壓力,如何正確紓壓,成為現代人重要課題。長期壓力會讓身體累積過多壓力荷爾蒙,引發各種疾病,短期症狀包括情緒不穩、容易疲倦、失眠或記憶力變差,長期則可能免疫系統下降,甚至罹患憂鬱症、焦慮症。
不當飲酒
恐超過百萬人
「借酒澆愁不只更愁,還可能爆肝丟性命!」楊聰才身心診所劉誠崇醫師表示,一名五十出頭的中年男性,平時除了一般社交或應酬會喝酒外,亦常習慣在入睡前喝酒幫助睡眠,但反而造成情緒不穩及睡眠品質變差,且長期喝酒讓他肝臟功能逐漸受損,曾經肝臟硬化就醫。
最近,因為公司承攬「世大運」重要工程,必須儘速完成,他除了連續加班趕工,承受巨大壓力外,還有北市大型工程停工,臨時工程設計變更,與居民反彈的問題,讓他心力交瘁,收工後都靠喝酒「解悶」,甚至需要喝更多酒才能「助眠」。直到一次應酬中,因「肝昏迷」意識不清,送急診住院治療,發現有「酒精成癮」問題,他只得辭掉工作,專心接受「戒癮」治療。
劉誠崇表示,根據國內學者於二○一四年發表的健康訪問調查研究顯示,國內青壯年及中年族群每天喝酒的盛行率頗高,可能酒癮也不算低,依內政部人口統計一千六百萬成年人計算,國內因為紓壓、失眠及社交等理由,「不當飲酒」個案數,恐已超過百萬人。
紓壓非藥物處方
九招+口訣
楊聰財昨開出幾項「非藥物處方」,歸納為「紓壓九招」包括一、「四能」:能睡、能吃、能動、能笑。二、「四發」:說、唱、做、寫「快樂日記」(每天一至三件,最好在睡前一小時進行)。三、平日的放鬆訓練:深呼吸吐氣一天至少八十次,早上、中午、晚上、睡前各至少二十次,放鬆做,慢慢做。
四、記得運動,一周至少三天,一次至少三十分鐘,心跳至少一分鐘一百三十次,以「出汗」做指標;五、上床要訓練腦袋關機、自我催眠於三十分鐘內入睡;六、每天要睡好,以六至八小時為原則,七小時最理想;七、白天少躺床,最多不超過一小時;八、白天要喝足夠的水,晚上七點後要限水。
楊聰財強調,尤應謹記第九招:放棄「章魚性格」,學習調整「什麼都要抓(管),以及什麼都要擔心」的態度。
台北市昇心康禾診所精神科醫師魏福全表示,民眾可以謹記「4S」紓壓口訣,從日常生活簡單的做起,包括睡眠(Sleep)、運動(Sport)、分享(Share)及按摩(S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