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衛組織發函,邀請我衛福部長蔣丙煌參加世衛大會(WHA)。與以往不同的是,函件加註「一個中國原則」。民進黨最初三緘其口,幾乎沒有任何評論,昨天終於宣布由準衛福部長林奏延代表出席。
有親綠學者稱,「中國終於露出猙獰真面目,明知國民黨政府被民意否定,硬要新政府馬規蔡隨,是習近平『地動山搖』的前兆。」大陸把時間掐得很緊,新政府是否參加,必須在一兩天內做出決定。但「猙獰真面目」措辭的用與不用,立場的判別很清楚。
就如沖之鳥礁問題,民進黨不會稱日本露出「猙獰真面目」。反而自我矮化,內鬥內行,鋪天蓋地嚴厲批評馬政府,令人不知今夕何夕。民進黨彷彿瞬間變成日本新成立的政黨,譴責的是不順我意的「外國政府」。
對台灣,沖之鳥礁問題是風險,也是危機。對新政府而言,參加世衛大會亦同。大陸目標明顯,在逼迫蔡英文就職演說接受「九二共識」。國內外都在等著看新政府如何接招。
親綠學者表示,蔡英文由「台灣共識」退讓為「維持現狀」,基本上採取安外攘內策略,不願直接與中國交鋒,也就是維持跟美國及中國的隱性同盟,同時降低對中國的經濟倚賴。
這段解釋,意在凸顯民進黨政府的理性自持,蔡英文的笑而不語,彷彿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但所謂維持跟美國及中國的「隱性同盟」,可能太一廂情願。
日前,大陸拒絕讓美軍航母「史坦尼斯號」停靠香港,但當時美國第七艦隊指揮艦「藍嶺號」正在香港,稍後並到上海訪問。「史坦尼斯號」三、四月間曾駛進南海,故而遭到「薄懲」。
同時間,美國國務院副助卿董雲裳既肯定蔡英文,又期待蔡依照美方建議「訂定未來台灣自己、兩岸與台美之間的大政方針」。董雲裳並高調表示,美國也在世衛問題做最後努力。言猶在耳,世衛就發函,顯示中美已達成某種共識。民進黨暫時不動聲色,應是針對中美「共管台灣」態勢,做最後的沙盤推演。
軍艦停泊與否,中美一進一退,是對爭議海域的交鋒。相對地,日本「關切」南海,大陸警告稱日本是域外國家,不要繼續「刷存在感」。大陸姿態強硬,也間接回應民進黨的「親日」,是對「台日隱性同盟」的「顯性角力」。
近年民族主義在各國崛起,法國、德國如此,中美日也如此。民族主義反映各國國內的民粹主義潮流。民粹主義反映到國際,就是民族主義。歐洲極端政黨排外、反難民,美國川普的反全球化、「美國優先」,都有民粹基因。
台灣不遑多讓,早有「台灣優先」的民族主義。民進黨強調台灣意識,更是民粹主義與民族主義相互激盪的結果。民進黨在兩岸關係「刷存在感」,卻被大國各自為謀的利益捲入,成為棋子之一,使情勢尤為複雜。
新政府的風險和危機,隨著五二○就職之日逼近,只會更加排山倒海而來。風險會否帶來危機,參加世衛大會是第一關考驗。兩岸都要避免盲目的、過頭的民族主義,否則小小的風險都會轉成極大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