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形式主義與真實精神

 |2016.03.13
1575觀看次
字級

國父逝世紀念日剛過,很多政黨、團體及海內外民眾紛紛前往國父紀念館致敬。而不久前,民進黨立委高志鵬才在立法院提案,要修改相關法條,廢除公家機關、學校、軍隊懸掛國父遺像的規定;並取消總統、行政官員、立委就職時向國父遺像宣誓的儀式。

後來高志鵬的提案雖被退回程序委員會,但他表示,是因為蔡英文主席指示要由民進黨中央成立「轉型正義工作小組」,所以調整策略。高志鵬並強調,廢除國父遺像,也是「轉型正義」的一部分。

所謂「轉型正義」,本是指在過去特殊的歷史年代,因為國共內戰造成兩岸分治,國民黨政府為了肅清在台灣潛伏的共產黨人,防止台灣亦遭「赤化」,因此頒布戒嚴令,限制憲法原本賦予人民的言論、集會、結社自由。

為了防範「匪諜」,箝制人民政治思想,這在美國也曾有過極端反共的「麥卡錫主義」;但在實際執行上,卻往往演變成冤獄叢生,有心人利用來作為政治鬥爭的工具,而使許多無辜人受害的「白色恐怖」。

民國七十六年解嚴,至今已近三十年,許多應該修正的戒嚴條款,及戒嚴時期「限制人民自由」的規範,幾乎都已廢除。如今卻說國父遺像的設置,也是「黨國體制」的一部分,這種說法是否合理,有待商榷。

因為設置國父遺像,在國家儀典及就職宣誓時向遺像鞠躬,本是記取前人建國貢獻,傳承建國精神之意。有人說要廢除這種「形式主義」,但反對「形式主義」並不是說就不能有「形式」,而是反對空有形式、卻忘記其背後實質的精神。

如果反對向國父遺像鞠躬,是因為多數人已忘記這儀式背後的意義,那是否更應該討論,如何做才能更加傳承建國精神?

也有人認為歷史上為辛亥革命付出貢獻的人很多,孫中山並不是直接在第一線的人,沒有資格被尊為中華民國國父。但評斷歷史人物,不能以現在的眼光定論,必須回到當時人的看法。

清朝末年,許多接觸海外新知的人都意識到清朝必亡,但中國未來應往何處去,卻沒有幾人提出完整、明確又足以服人的理論。孫中山先生是提出以革命手段建立共和的第一人。在民國成立之後,又首創三民主義、五權憲法,提出他的治國主張及方略,因此能在那個年代被各方推舉為政治領袖。故而中華民國憲法的前言裡,也寫有「依據孫中山先生創立中華民國之遺教」的明文。

還有一種人直接說,孫中山是中國人,跟我們「台灣人」沒關係,當然不須要掛他的遺像。這種人正反映出許多宣稱「轉型正義」者背後真實的想法。然而當年的台灣先賢蔣渭水,即便身處日本殖民下,仍發表「哭望天涯弔偉人」的文章悼念孫中山先生之喪,並在台北舉行大型哀悼會,遭到日本殖民政府各種騷擾和打壓。

九十一年前,日本殖民者阻撓台灣人追思孫中山;九十一年後的今天,卻變成是民進黨立委要廢掉孫中山──這難道不是一種歷史的倒退?

轉型正義,能否轉掉國家的歷史和定位?當大陸才剛宣布要盛大紀念孫中山先生一百五十周年誕辰,我們更應好好深思這個問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