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大學入學以日前公布的繁星甄選揭開序幕,從今年的放榜結果看來,令人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大學選才方式與觀念已趨靈活。憂的則是,少子化對大學綸才的衝擊也站上新高,這是我國高等教育未來最大的隱憂。
繁星入學是教育部為協助偏遠地區學校或弱勢生,俾其有機會進入大學的特有管道,自民國九十六年實施以來,逐漸發揮成效,愈來愈多弱勢學子進入心目中的理想大學,有望實現藉教育機會,促成階級流動的可能。對大學來說,也成為愈來愈重要的招生管道。
喜的是有一名學生只有四十八級分,在滿級分七十五級分的情形下,這個成績最多只能算是中等。然而,這名考生進入了台大森林系。主因是他的高中在校成績不錯,是校排名前百分之二,台大校方以此錄取。這個結果,顯示了龍頭大學招生政策的轉向,不以傳統的都會區、高分選才。事實上,學生來源的多樣化,對校內生態平衡、培養學生人際關係、及早認知社會組成等,都有正面幫助。
但我們也要提醒台大及其它大學,繁星生本來就是循正常管道之外的招生方式,不免會有隱藏式的標籤作用,校方不但要在觀念上避免這種情形產生,在課業競爭上,如何給予這些學生必要但不過度的協助,一直是繁星制度實施以來被討論的問題。而隨著錄取標準的多元化,校方更要注意相關問題的觀察與解決。
另一個好現象是,今年有八所私立高中,第一次有學生成為繁星生,而進私校的學生通常來自社經地位較低的家庭。今年有更多私校生摘星,代表繁星入學的效益得到更大的發揮,照亮了更多弱勢生的入學管道。
今年繁星入學招生不足名額有一千四百二十人,是史上新高。唯一的因素,就是少子化負面效應的醱酵。少子化的影響不只見於大學,各級學校都難以免於此一壓力。但今年繁星缺額不但創紀錄,而且成長比例之大,令人咋舌。近幾年,各種招生管道都有不足現象,繁星去年缺額六百四十五人,而今年的一千四百二十人是去年的二倍有餘!這種爆衝式的增加,絕對不是正常現象,七月的分發入學以及往後大學生源壓力如何對應,政府必須及早規畫,拿出辦法。
相對於前述四十八級分進台大的幸運兒,今年竟然有十五名七十五級分的滿級分生落榜!他們落榜的原因,也和校內成績排名有關,即未進入前百分之一或百分之二。兩相對照,在校成績排行在繁星招生的權重愈來愈明顯,這固然是鼓勵學生高中三年平均發展、持續努力的方式,但這十五名滿級分生的落榜,仍然令人扼腕。偏鄉生或弱勢生能考出滿級分,往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如今因校排名不太理想就被淘汰,對他們是一打擊。
所謂的校排名,其實是相對的標準,沒有一致的評比;各校打成績的方式怎麼可能有齊一的標準?因此而刷掉滿級分考生,做法上是值得討論的。
總體而言,繁星入學可說是國內少數成功的教改制度,今年的招生結果有喜有憂,也是常態。教育主管單位若能正視問題,提出對策,讓繁星入學更上層樓,對廣大的學子何嘗不是最好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