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福島核災與核電

 |2016.03.14
1342觀看次
字級

日本三一一大地震屆滿五周年,還有高達四萬災民在外縣市顛沛流離。最新民調,高達三成八的災民覺得「回不去了」;過半數的人覺得還要再花十年才能重建完成,主因是核電廠爆炸善後,絕非容易之事。

日本官方保證,福島縣去年九月已經全部「除染」,輻射線影響甚低,但日本社會氣氛卻非如此樂觀。核電廠二十公里外的楢葉町關閉四年半,去年九月解禁允許居民重返家園,但多年關閉使建築物像廢墟,居民遷回意願不高。

少數遷回的災民,勤於查看住處的「放射線指數」。輻射指數之於福島人,既是生活的一部分,更是夢魘。但首相安倍晉三宣示,日本資源貧乏,「不能沒有核電」。安倍強調安全至上,核電廠要通過全世界最嚴格的新基準,獲得當地居民同意後,才推動重啟。

不過,有個事實不容否認。前往福島核子反應爐尋找高放射性燃料的機器人,一旦接近反應爐,就因輻射而「短路」。存放在核電廠附近的高度放射性汙水槽,數量日益增加,也還不知道該如何處置。

福島災民質疑,輻射傷害要數十年後才看得到,下一代該怎麼辦?當官員說「已經除染」,人民無法舉證反駁。有形的復原或可眼見,無形的創傷卻如癌細胞,等到發現為時已晚。

日本核災後,德國反應最積極,總理梅克爾下令即刻關閉老舊的核反應爐,推動「能源過渡」計畫,二○二二年前逐步廢核,二○五○年前全國八成電力來自再生能源。但德國面臨諸多挑戰。

因為沒有「十年不漲電價」的政策保證,家用電費比歐洲其他地區高出百分之四十一。其次,潔淨能源供應量有限,本月最新數據顯示,多項能源轉型目標「不切實際」。不夠的電力向法國的核電廠購買,「以鄰為壑」更遭致嚴厲抨擊。

德國前環境部長杜佛認為,在全球現階段,德國追求廢核仍是孤軍奮戰。梅克爾也坦承,廢核計畫是項艱鉅任務,電費飆漲,恐削弱經濟競爭力。不過,法國開始效法德國,宣導並發展綠色能源,只是步伐嫌慢。

日本三一一核災五周年的前幾天,德國以「危險超過預期」為由,要求法國關閉位於德、法、瑞士邊境的費森翰核電廠。這個法國最老的核電廠該不該關閉,近來引發爭議。法國官員表示,將在今年底關閉。但法國核能安全署聲稱,該電廠沒有安全疑慮;並稱從核安觀點,沒有關閉電廠的必要。

美國海洋與大氣局發表報告,去年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連續第四年劇增,且增幅創六十多年新高紀錄。科學家表示原因非常清楚,就是人類使用有史以來最大量的煤炭等化石燃料。

在台灣,核一、二、三廠將陸續除役,到二○二五年可能有四百億度供電缺口。經濟部表示,二○二五年再生能源若能達到五百億度就不會出現缺電問題,但非常困難。即使天然氣發電全面取代燃煤發電,也做不到。

對多數人來說,毫無疑問不要核電。對部分人來說,譬如日本政府,對核電又愛又恨。台灣「非核無煤」這條路是要走的;但路途遙遠崎嶇。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