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懸明鏡青天上】村上春樹與老子 文/江心靜 圖/林存青 |2016.03.10 語音朗讀 2103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花樣年華創作展」一隅,圖為〈若紫〉作品和櫻花。圖/林存青 「自然無為」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圖/林存青 江心靜以「自然無為」道家精神創作的現代水墨作品〈白露橫江〉。 圖/林存青 文/江心靜 最近看村上春樹的新書《身為職業小說家》,必須承認,我並非他的忠實讀者,而是抱著向優秀前輩學習的心態,只因,寫小說是從小念茲在茲,卻一事無成的心願。 看完書,不得不說,答案太簡單了,他喜歡看小說,有一天忽然想要寫小說,寫完投稿、得了獎,他寫小說很快樂,決定成為職業小說家,一直快樂寫小說至今,三十多年。 答案很簡單,不知為何,我卻被點燃了!在繁忙的專欄和個展空檔,行雲流水寫了兩個短篇小說,弱女子忽然變成大力士,以前舉不起來的槓鈴,可以單手操作,輕而易舉,簡直不敢相信。 再回到書中尋找答案,村上春樹說: 「如果您希望自由地表現什麼的話,與其問『自己在追求什麼?』不如問『沒有追求什麼的自己,本來是什麼樣子的?』……『不求什麼的自己』就像蝴蝶那麼輕盈,可以自由地翩翩起舞。只要放開手,讓蝴蝶自由地飛就行了;如此文章也會活潑地動起來。」 電火石光間忽然領悟,這就是老子所說的「無為」,一般人常誤解「無為」是「什麼也不做」,「無為而無不為」是可以「無所不為」。事實上,老子的中心思想是「自然無為」,「自然」是指人天生的天真狀態,不受外界影響,與身邊事物保持和諧穩定,「無為」則是不要做出勉強、會破壞平衡的事;只要內心保持清淨無為,順勢而為,就能做到一切事情。 綜觀村上春樹的寫作歷程及轉折,似乎都是順著他的感覺,不管外界反應,守住最初的快樂,一步步往前走,走到嚮往的目標。村上春樹在日本成為暢銷書作家以後,本來很容易就可過著功成名就的生活,但他不喜歡日本泡沫經濟人心浮動,毅然決然到美國以一個新作家身分重新開始,忠於自己,成了作品翻譯成五十多種語言的國際作家。 雖然個人資質駑鈍,長期從事文字創作,也在日記上寫過「創作之前,最要緊的不是努力,而是忘記努力以及隨之而來的種種好處。」 然而,真正體會到「無為而無不為」的道理,並不是在科班出身的文學領域,而是中年意外跨入的藝術。文學有野心,十多年來舉步維艱,如同村上先生所說「事情變得愈沉重,就愈遠離自由,腳步也變得愈遲鈍。一旦腳步變遲鈍的話,文章就會失去流暢的力道。」至於藝術就不同了,身為藝術愛好者,從來沒想過要當畫家,連素描也不會,學習當代水墨技法,完全沒有任何包袱,就像小孩玩遊戲,樂不可支;而且,第一年就獲得專業讚賞和市場肯定,進展神速就像搭雲霄飛車。 作畫時,無為,像蝴蝶那麼輕盈,放開手,如蝴蝶自由地翩翩起舞…… 日前,於「花漾年華創作展」布展完空檔,一個人坐在林之助紀念館的日式建築展場,打開日記,忽然有一股熟悉的感覺。中庭冬陽中搖曳的綠葉、有歲月痕跡的木地板、壁龕的掛軸和茶花、隨意充滿個性的書法、角落的老屏風、小花小草插在陶瓶中,這是一向喜歡的生活方式,樂在其中。創作是從生活中自然長出來的花,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不是要觀眾在作品前鼓掌,而是希望觀眾把車水馬龍留在門外,在這個融合自然與藝術的空間,讓心沉靜下來,與時空對話,諦聽自己的聲音,就像我去年在京都的河井寬次郎紀念館(註)所感受到的。 這種輕盈,自然的感覺,如此美好,樂此不疲。 註:河井寬次郎以陶藝起家,兼及詩、書法及雕刻創作,他生前住家和工作室改成的紀念館,目前由子孫負責管理,隱身在幽靜巷弄。 前一篇文章 【佛經裡的閩南語】 心懷不軌謂姦宄 下一篇文章 【古人行誼】 拒魚是為了吃魚 熱門新聞 01奉行四給 劉宗澤獲昆大傑出校友獎2025.10.3002【人間有愛 】提早十分鐘2025.10.3003人間佛教聯合總會赴梵蒂岡 參與宗教對話宣言60周年慶2025.10.3004桃園花彩節 周末大溪登場2025.10.3005【寶島踏查】新竹湖口老街天主堂2025.10.3006輝達總部選址確定 落腳北士科T17、T182025.10.3007燕子口堰塞湖消失 台8線開放通行 2025.10.3008推廣兒童歌仔戲 鄉村巡演明開跑2025.10.3009習川會今登場 台海議題受矚2025.10.3010以控哈瑪斯違反協議 再空襲加薩2025.10.30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翰墨天地】說事後話猶恐當局者迷【古堡麗影】倫敦塔:英國千年歷史活教材【書藝心語】失去未必是禍【大江南北】道法自然千年聖境:河南老君山【民俗資產】 山林守護者:阿里山受鎮宮【課本沒有的歷史】 孤軍營裡的疑案 作者其他文章【夜懸明鏡青天上】 如何閱讀一本書【夜懸明鏡青天上】無聲的火山──與進藤智子對談【夜懸明鏡青天上】 唐津紫陽花節【夜懸明鏡青天上】 出走及回歸──與中里花子對談【夜懸明鏡青天上】 借鏡日本伊萬里瓷器【夜懸明鏡青天上】 汝窯宋代美學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