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向來揭櫫「反黑箱作業」理念,太陽花學運也訴求國會公開透明,因此新國會正研擬開放國會頻道及公民記者。朝野立委都有人贊成,也都擔心增設國會頻道將浪費公帑。
浪費公帑可能涉及幾個層面。一是國會頻道沒有商業性,收視率不會太高,不會有廣告收入,大筆經費將是財政負擔。二是要決定轉播哪些現場,公督盟建議至少三個頻道,有立委主張八個委員會就要八個頻道,若再加上院會,這麼多頻道的可能性不高。
如今網路發達,各委員會開會都能同步用手機或電腦收看;立院網路轉播系統堪稱完善,若加強製播能力,是較簡易可行的途徑。但如何兼顧不會使用網路的民眾,也要考量。
開放公民記者採訪,可達到公開透明。公督盟提議國會開放公民旁聽和讓公民記者採訪,立法院長蘇嘉全同意,將把會議室以矮柵欄及玻璃隔間做為旁聽室;但有些學者不認同。
「反黑箱作業」立意良善,仍有可待斟酌之處。學者認為,委員會是預備會議性質,應確保委員自由發言,以免橫生枝節,因此先進國家仍禁止旁聽。立院的朝野協商被認為是更大的「黑箱作業」,這個問題若不改善,國會開放的理念難以落實。
朝野協商、密室商談並不是台灣獨有,也不只是政治活動獨有。以鴻海收購日本夏普為例,四年多來的磋商、相互妥協是必然過程,股東不會要求「程序透明」,企業更不會公開。因為預先亮底牌,絕非談判之道。由這個觀點來看,「黑箱作業」有時是必要之惡。
蔡英文參訪台達電,因該公司創辦人鄭崇華曾說「不投票給不漲電價的人」,蔡的「十年內不大漲電價」政見成為關注焦點。鄭崇華在雙方閉門座談前表示,台灣水電價早該調漲,他將當面向蔡英文建議。總統當選人與企業家「閉門座談」也有預備會議性質,未見有人要求公開。由此來看,「黑箱作業」極可能有,也未必有黑箱。過程不公開與「黑箱作業」之間的定義,可以再釐清。
以美國為例,攸關「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能否盡速完成的「貿易促進授權」(TPA)法案經過一番政治波折,去年五月在參議院通過程序性投票。法案引發爭議的原因之一,是反對派議員質疑TPP是個不透明的「黑箱協定」。
TPP能否為美國帶來最大利益,各方看法不一。共和黨對執政的歐巴馬政府,有在野的「為反對而反對」政治考量。致使對TPP其所反的是自由貿易還是黑箱談判,牽扯不清。
歐巴馬政府為化解黑箱汙名,爭取國會議員支持TPP,在國會山莊地下室找了一間房間,任何議員只要遵守保密協定,可隨時進去閱讀相關資料。但反對者仍批評談判不透明。
從提出理念到施政落實,有一段路。執政後,概括承受在野時所批評的政策;「換了屁股就換了腦袋」往往是政治現實。「國會公開」要做到什麼程度,關鍵在民眾對政府信任,就如股東信任企業經營者。國民黨輸掉選舉,主因在此。想一想民眾對民進黨政府的信任程度,只要查一查世界上哪些國家國會的透明如玻璃杯,就可知道要花多少公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