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以載道 建立知性散文的傳統

文/楊照 |2016.02.06
1789觀看次
字級
作者簡介 楊照 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候選人。曾任《明日報》總主筆,《新新聞》總編輯、總主筆及副社長。現為新匯流基金會董事長。已出版數十部文學創作及文化評論著作。長期於「誠品講堂」、「敏隆講堂」開設人文經典選讀課程。

文/楊照

中國現代散文一方面承襲美文傳統,基本上「文勝於質」,在文句、結構的琢磨上遠超過所要傳達的訊息;二方面它成立於一波瀾壯闊的時代,一九一七年《新青年》創刊、一九一九年「五四運動」等一路延續下來。

李歐梵將「五四時期」稱為「浪漫世代」,遙與十九世紀西方文學、思想傳統裡的浪漫主義運動相呼應,它讓個人及其主觀感受超越理性與規範之上,不斷地在情感上探測表達的可能。浪漫主義之所以成為「五四」的主軸,在於當時有兩個重要追求,一是救國,二是解放自我。文學上的代表人物是徐志摩。徐志摩上追拜倫、雪萊,不只文章,他的長相、愛情,甚至死法,都「浪漫」極了。一時之間,「自剖」型的散文風行草偃,蔚為潮流。

散文於「五四」以降感性掛帥,一九四九年以後在台灣更加嚴重,乃因為政治威權惘惘的威脅,不夠感性的語言與題材都不方便下筆了,加上台灣文學的被刻意女性化,尤其散文最為徹底。除此,還有兩項大環境的影響,使得台灣嚴重缺乏知性散文。

一是寫作這類文章需要對知識高度的熱情與好奇,然而多年來,我們的教育的最大「成就」卻正是早早扼殺了學生對知識的好奇。

二是每一壁壘分明的學問都發展了壁壘分明的語言,最核心的是學術論文,教授變身成製造論文的機器,活在自己的封閉語言系統裡,產製的成品只有極少數人能懂,以為在溝通,其實是不溝通。結果,有知識的人寫論文,沒有知識的人寫散文。

我從不覺得文學可以離開社會的基礎,離開所有其他的條件而單獨存在,更不可能單獨繁榮。知性散文的興衰維繫於整個社會面對知識的態度,而非文學內部的議題。沒有寬闊、開放的知識態度很難產生知性散文,但若有少數幾個人自覺地投身知性散文的書寫,則可以藉此影響這個社會,良性互動,使這個社會有比較好的知識態度。

誰最有機會成為那少數幾個有自覺的書寫者?寄望那些已經擁有某領域專業知識的人,能以自己的專業為基礎去聯繫其他專業,以「文藝復興人」自許,並回到西方隨筆的傳統,將知識日常語言化,融入文學的趣味,才得以進入知性散文的堂廡。

好多有趣得不得了的物事,就在日常生活裡隨處看得到,端賴有沒有這樣一個人,充滿著好奇心,追索東一個西一個這樣那樣的知識,他就有機會成就對這個社會產生巨大影響的知性散文,讓知性散文逐步建立傳統,變成這個社會的一股力量,而不只是文學上的遊戲或少數人的專屬。(摘自《地熱》,群星文化出版)

作者簡介

楊照

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候選人。曾任《明日報》總主筆,《新新聞》總編輯、總主筆及副社長。現為新匯流基金會董事長。已出版數十部文學創作及文化評論著作。長期於「誠品講堂」、「敏隆講堂」開設人文經典選讀課程。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