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叩紐約 上

文/周靜芝 |2015.12.17
1632觀看次
字級

文/周靜芝

1

二○○七年六月中旬第一次叩訪紐約,是年八月老二即赴賓西法尼亞州讀大學,換言之,我們的空巢期就將開啟。之前,由於各有各忙,約四年之久全家没有一塊兒出遊,可我們反諷般竟選紐約來支吾需時間培釀的親情 ,從日常的匆忙踏入另一個更匆忙的都會。雖意圖「歇息」,下意識或許還擺脱不掉積久的老習慣,一件事連著套著下件事。

老大站在腳步熙攘紛紜的紐約街頭說道:「你必須定睛在另一雙眼睛裡,直直地告訴他,你需要他的幫忙,他才知道你的需要。」但紐約人會不會因為知道他人的需要而停下腳步,我們尚無法揭曉。

為著方便遊訪多處經典,旅邸靠近「時代廣場」,去了各個博物館藝術館、帝國大厦、中央公園、911現場,看了兩場百老匯劇等等。老二每晚上網至深夜,白日裡精神不濟,好像和我們說話都没力氣,與那個從前旅遊時黏附在我身上、愛耍丑角兒的小男生離得愈來愈遠了。「這還只是剛開始……」我記起聽人們如此談論過。好吧,反正空巢期臨近,就讓我先品嘗這餐的「餐前開胃小菜」。開了人生的一味苦澀吧。

我在時代廣場附近溜達,跟電影電視所映射出的影像有些不同,銀(螢)屏移轉了真實人生,讓人誤覺一種全然的五光十色,實際體會才能嗅出一些敗氣舊腐,終究,紐約的年齡是不小了。然而,紐約還是紐約,你會知道,當你深入進到它的裡面時,它的世界是一個小小的你無法想像的。看看周遭形形色色走動的人群,以及它的金融文化巨厦,都彷彿敷了層猗歟盛哉的奇特光彩,照得人應接不暇。

老大說話常帶著屬於他一種特殊的解世語氣,於他,好像這世界没什麼事兒是大不了的,什麼事兒到了他跟前,都有一種說法,人還很難與他辯解。他選念哲學,在渡輪上偶遇的同船人問他,念哲學到底有什麼好處?他回答:「没什麼好與不好,你喜歡就好,不喜歡就不好。」陌生人沖著他豎起大姆指。

輪船經過自由女神像,手臂擧起的火炬和天邊的蔚藍、旋飛的鷗鳥一塊兒,在人們抬頭望向它們時,一種「生命被尊重」的幸運感,如船旁漾起的微微浪花,輕輕激盪心間。那賦予天地萬物選項的自由──天空免於汙染的脅迫、海鷗免於捕捉的危機、兒子免於人格的撕裂──使一切顯得柔和而高貴。

我還想起在等飛機時與人閒聊,一位老媽媽擔憂三十六歲的女兒尚未婚嫁,老大簡簡單單地對她下了結語:「那就搬家嘛。」美國太太不可置信地笑了說:「我覺得你在和我開玩笑!不過想想,可能也有道理。」那位太太其實正說中了我的心事,我著實覺得兩個兒子的處事思考常和我開玩笑,但又有他們内在的道理,使我前進與之抗爭不適,後退妥協似失了自己原本的依據,叫人左右為難。

去古根漢藝術館(Guggenheim Museum)認識了義大利畫家莫迪里安尼(Amedeo Modigliani)。掛在美術館裡的每一幅畫框都像一個窗口,讓我從那兒看見另一個心靈的風景。那天我看的畫係《穿黄衣的莫太太》(Jeanne Hébuterne with Yellow Sweater),莫迪里安尼畫他的妻子坐在椅上。如所有早凋的天才,莫氏貧病而逝,愛妻Jeanne隨同自殺身亡,死後人們才發現他的才華。

畫中的妻子安靜地坐著,彷彿憂傷,又與世無爭。整個兒的調子介於寫實和夢境之間,流線型的線條柔美簡潔,顏色也諧調簡約,形體卻盛滿了靈動,不拘於常態。我反覆觀看,不捨離去,那凝藍的眼眸、明澈的淺橘唇色,宛如把我帶到另一種世界,時間變的安靜,展覽室似只成了我一個人。

最後一日晚餐我們吃義大利食物,二子先吃完,搶著回旅館,夫妻倆則留下慢慢品飲。不多時,見窗外突地下起大雨,且有不收之勢,我正想該如何是好,二子重回餐館,手提兩把雨傘,說是街口買的,五元一把。他倆將傘都留給我們,自己則冒雨衝回旅店。

我對先生說:「閤家旅遊的意義都在這兩把雨傘上顯明了。」口吻有如聖者般精闢。

2

二○一三年十月中兩夫妻二度叩訪紐約,為了探視正在紐約讀哲學研究所的老二。

這次選住韓國街,旨在離兒子學校較近,順便吃了許多頓美味韓式料理。韓國街似乎是不夜街,經常深更半夜的,樓底下人聲鼎沸,我們便也跟著吃宵夜睡早覺。懶懶散散度假,没有計畫,隨著兒子的時間表,有時和他一起吃午飯,有時去中國城買菜替兒子做食。我們像他的影子,他在哪兒,我們跟著,跟得心甘情願。

他住在布魯克林區,房租較便宜,隨處見到非裔。顧客進超市買東西,需將隨身包留在店口,不能帶入,店主怕人順手牽羊。我從未有類此生活經驗,心裡有點兒為兒子叫屈,可他無所謂,堅持自立更生。臨離開他的住所時,兒子在我背部輕輕摩挲,我知道那是一種安慰,他在叫我放心。

他小的時候,我用手輕輕撫摸他的頭來安慰他的低潮心情,現在他用相似的方法安慰我。我們都不喜歡訴苦,總由對方來自動猜測自個兒的心情;我們好像也都喜歡自己解决問題,對方只要表達暗示性的了解也就夠了。

原來我教養出來的孩子就是我自己,那麼當我年輕時,我的父母一定認為我的思考處事在和他們開玩笑,我也曾令他們左右為難過。

在現代美術館(MoMA)巧遇一種特别的藝術平台,二十位舞藝家把他們自己如藝術作品搬到美術館裡,和觀藝者作没有舞台、零距離、隨機式的交流。我們近在咫尺欣賞各種時代民族音樂創意的結合,還能當場提問,傾聽各式人等對舞蹈的心得與考量,竟心生一股對人類文化、歷史長流的悸動。(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