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廖淑儀
都會裡的風景是什麼?都會裡的人如何思考與生活?如同巴黎歷經千千百百藝術家的詮釋,有各式各樣的導演從各式各樣的角度,轉譯出巴黎不同的風情與故事,八○年代的台北,在它還是個發展中「都會」的雛型之時,楊德昌就已經試圖從它現代化的切面中,萃取出意味深厚的、帶有中產階級形象的人的故事。
人,始終才是城市裡最寫真的風景。
一開頭,從窗口瞭望出去的都市風景,讓我想起〈風櫃來的人〉裡面幾個少年從廢棄大樓的窗台看出去、正在建設的高雄市的遠眺。同樣是對都市的凝視,後者的詮釋是明亮、帶著蓬勃的青春氣息所凝望的城市風貌,儘管陌生茫然,卻歷歷在目。相較之下,前者蔡琴與侯孝賢所凝望的住宅區窗台,電影中呈現只是一片白光,白晃晃的陽光反射,卻顯現了都會裡人與人之間的落寞與孤獨感。
愛情關係是電影裡淺層的故事語言,深層的部分卻牽涉到現代性中關於台北的整個時代脈絡感,以及都會人的孤獨與希望。電影不只是反映現實,電影還更深層地表現出人在時代裡走過的語彙與痕跡。
然而,光是愛情關係的詮釋就很精采,才出現一幕的另一青梅竹馬「阿娟」,很明顯地成為男女主角之間的芥蒂所在。楊德昌用一個鏡頭、二句約莫的對白就精準呈現了這三個人之間曖昧的關係。「你這次回來,有去東京嗎?」「過境而已,沒有停留」。
這不僅僅呈現了阿隆對阿娟只是「過境」的心態,也說明了阿娟是以什麼樣的姿態隱藏式地呈現在兩人之間。更深沉的是,它其實呈現了那個時代台灣人對於日本、美國的不一樣心態。阿隆剛從美國回來,他是去試水溫,探測移民的可能性,而這是阿隆與阿貞對未來的投射:希望在美國。而日本,和阿娟的記憶相連的,則是阿隆少年時打棒球的輝煌紀錄。
阿隆的江湖味與義氣感全是舊時代的,他是布店小開,身上有著濃濃舊日的光榮,他用情感與義氣做事拓展人際關係,但昔日的夥伴卻一個一個潦倒蕭條,而美國也成為他跟不上時代腳步的一個遙遠的夢境而已。
阿貞則在現代化腳步與舊日習氣當中掙扎生存,她才是楊德昌鏡頭下最具代表性的當時「台北人」,遊走於同樣氣質的建築師小柯與舊時代氣味的阿隆之間,孤獨、寂寞,雖然買了自己房子,卻顯得無所適從沒有歸依,雖然最後她還是向阿隆走去,但阿隆卻已經迷失在台北的濃厚現代語彙之中,被少年誤殺倒在血泊裡,象徵舊日光環的破敗與落幕了。
未來還有多長遠呢?楊德昌是念舊的,但他也不能給答案。雖然他們其實都像流行歌曲,已經是過時與懷舊的。然而,人的疏離與孤獨卻從來沒有消失,預言與謊言也早已發生在城市裡,成為我們早已不可或缺的生活食糧。一般人不再思考現代化帶來的衝擊了,那要反思甚麼呢?怎麼想像呢?這似乎就是楊德昌所留下的給我們的最大課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