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 《老鷹想飛》 老鷹的處境 預示著 我們的未來

文/張純昌 |2015.11.28
2883觀看次
字級
沈振中,一個發願追蹤老鷹生態二十年的苦行者。對一個瀕臨絕跡的物種鍥而不捨上山下海的觀察、等待、搶救並付諸一生的時間與愛,需要發多大的願力及多大的努力才能做到?圖/台灣猛禽研究會

文/張純昌

沈振中,一個發願追蹤老鷹生態二十年的苦行者。對一個瀕臨絕跡的物種鍥而不捨上山下海的觀察、等待、搶救並付諸一生的時間與愛,需要發多大的願力及多大的努力才能做到?

《老鷹想飛》描述沈振中二十年從基隆出發,足跡遍布全台灣追蹤老鷹(也就是黑鳶)的過程,從他擔任生物老師時偶然遇見老鷹,最終辭職踏上追尋之路。堅定他的決心可能是看見黑鳶巢中被惡意放置的捕獸夾,或是黑鳶展翅翱翔的姿態,而無限遼闊的天空,又是基於足以讓萬物安適生存的土地。

這樣的決心凝結成結晶,出現在他的〈土地國宣言〉當中:「我宣布我自己為土地國的一個國民。我永不停止的尊重土地國中的其他分子,如土壤、水源及各種動、植物。自然環境並不屬於我們人類,我要學習與生物分享整個土地。因為我的智慧與能力比土地國其他分子特殊,所以我在使用或改變自然資源、環境時,有責任、更有義務要考慮到整個物群聚的福利。」

人類是下個受害者

透過鏡頭與沈振中的眼睛,我們看到關於老鷹的點點滴滴:成鳥離去後不幸在風雨中死去的雛鳥,被成鳥放棄而無法孵化的成形的蛋,港口盤旋的身影、山林間的嗷嘯,甚至是帶著童心的玩耍,乃至黃昏下的一一歸巢景象,我們也看到沈振中考察其他國家時,在印度、日本、尼泊爾、香港等地,都有大量的、生存無虞的黑鳶自在飛翔著,不免要問,為何他們在台灣,生存就是如此艱難的事?

老鷹恰是人類與自然關係中最適當的比喻。身為掠食者,牠位於生物鏈的頂端,又具有吃腐肉的清道夫性格,一切人類對自然所種下的因,土地開發對棲地的破壞、農藥的施行,最終傷害的是這個金字塔頂端的物種,並且毫無疑問的,下一個受害者,就是自吞苦果的人類。

因此,這部講述老鷹與其追尋者的紀錄片,向人類提出一個深沉且無可迴避的問題,老鷹的處境預示著我們的當下及未來,我們應該朝向什麼方向前進?片末指出,屏東施灑大量農藥的紅豆田,引發大量麻雀與鼠類死亡,連帶老鷹也深受其害,是其中一個鳥類大量死亡的可能原因,這來自於無窮盡的發展主義邏輯,在榨乾土地的利用價值時,生活其上的生命也無立足之地了。

不能豪奪其他居民

二十年的旅程終有駐足之時,接下其夢想的後繼者年輕研究員林惠姍也出現了,但接下來呢?

這部片的主角是誰?沈振中在一九九三年寫下的《老鷹的故事》中說:「與其說是我發現牠們,倒不如說是牠們擄獲我,要我為牠們記下這正在發生以及即將發生的事。」老鷹彷彿以自身經歷提醒我們自然環境的重要性,但不如說,同為「土地國」的國民,人類擁有著足以破壞整個地球的能力,但我們有什麼資格奪取其他居民生存的權力呢?

《老鷹想飛》是沈振中與導演梁皆得的答案,或者是一個起點。這部紀錄片先是獲得日本野生生物影像祭「環境保護獎」,完成後在全台各地舉辦巡迴放映與講座,為了在所有人心中投下一個種子。

這不只是食安問題、生物保育、土地開發問題,更是我們如何看待自然,居於土地國的人類最根本的生存哲學問題:我是誰?我與這個世界的關係為何?應該以什麼姿態生存於世?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