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娟瑜
放掉、放走、放開、放下、放棄……跟「放」字有關的字詞裡,再也沒有比「放棄」這兩個字,更令人洩氣的。放棄,彷彿是挫敗的、認輸的、無可挽回的。
放棄,會帶來恐懼?
其實,「放棄」這兩個字需要得到重新界定,放棄一個名校,可能是有經濟上的考慮,或是為了就近照顧家人;放棄一分高薪,可能和個人心志不符,可能擔心同流合汙;放棄一段感情,可能個性南轅北轍,可能對方家長阻撓……
可以說,人生中有各式各樣的情境,每個人每天幾乎都在「to be」或「not to be」,在「要」還是「不要」之間打轉。有些事很容易下決定,例如:「吃炒麵還是吃炒飯?」「去運動還是去看電影?」「回娘家還是去逛百貨公司?」
但是,一旦碰到人生大關卡,可不是隨便做個決定就可以了事,多少會在「半途而廢」還是「重新選擇」之間擺盪。
我個人在職場有著不同「放棄」的過程,例如:離開教職、離開報社、離開電視台、離開顧問公司、離開美國的大學……不管是「主動放棄」還是「被動放棄」,在外人看來,我放棄了穩定的高薪,在我個人看來,卻是「重新選擇下一步」的挑戰。
經歷時,難免有掙扎、有恐懼,但一路走來,才發現每一次的「放棄」,原來是為了探索人生的意義,找回生命的價值。
放棄,能捲土重來?
有個實驗,把三隻小老鼠分別關在不同的籠子裡;A老鼠推一下拉槓立刻有一團食物掉下來;B老鼠推拉槓卻沒有食物掉下來,於是牠放棄了推拉槓,另外覓食;C老鼠則是推了拉槓之後,有時候有食物,有時完全沒有;結果,C老鼠變得很「堅持」,因為只要牠一推再推,就有可能隨時出現食物。這個實驗強調在看似「放棄」的過程中,如果「不死心」,稍微等一等,又捲土重來,就可看準機會,再次出發。
所以,當一個人做了項外界以為是「放棄」的表現,有些人會說東說西,甚至強力阻撓,這時,若沒有堅定的心志,勇往直前,往往有可能就被說動了,以致日後懊悔。
最好的方式當然是和家人、朋友、同事溝通「人各有志,請勿勉強」,或是表明「這是階段性規畫,請給予祝福」。
走開,妳很煩人咧!
玉貞是年約三十歲的上班族,從小得不到爸爸的肯定和支持,重男輕女的爸爸經常對她半開玩笑地說:「妳走開啦!」「ㄟ,妳很煩咧!」
長久以來,玉貞已習慣爸爸的言詞,自認是家中最不受寵的孩子,也放棄去改善父女之間的關係。
碰到我的時候,我問她:「其實,妳很希望爸爸不要輕視妳,而且多多鼓勵妳,對吧!」才講到這裡,玉貞的淚水立刻滾落下來。
「放棄父女之間的溝通,讓關係停滯不前,妳自己也不好受吧,妳一定想過嘗試其他方法去溝通,對不對?」我才說完,她立刻點點頭。
接著,我建議玉貞:「妳練習提高自己的生命格局,學著調整角色,換妳做爸爸的爸爸,並教他怎麼做妳的爸爸,而不是一直處在小女孩的角色裡,期待爸爸改變來善待妳。」
曾經「放棄」父女溝通,如今運用「角色調整」讓玉貞找到父女關係「重新開始」的新契機,她說:「如果爸爸再說——妳很煩,妳走開,我就學他的語氣、動作,讓他像是照到一面鏡子,感受一下我的遭遇,那樣,他下次可能就不會再這麼說了。」
放棄,會讓人喪失心志,成為弱者;但如果在放棄時,找到新的啟動方向,那就是人生大逆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