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軒是個頗富文藝氣息的青年,我們相識於蘭陽平原,來自對生命教育的共同關注,他特別從文學的角度關懷兒童偏鄉教育議題,曾經接受金車教育基金會「藝術史懷哲下鄉」計畫的經費支持,到蘭嶼與澎湖等偏鄉學校教孩子如何用筆抒發自己的感覺與想法,藉由陪伴,讓孩子跟文字建立親密關係。圖/楊書軒
文/陳復
書軒是個頗富文藝氣息的青年,我們相識於蘭陽平原,來自對生命教育的共同關注,他特別從文學的角度關懷兒童偏鄉教育議題,曾經接受金車教育基金會「藝術史懷哲下鄉」計畫的經費支持,到蘭嶼與澎湖等偏鄉學校教孩子如何用筆抒發自己的感覺與想法,藉由陪伴,讓孩子跟文字建立親密關係。
一次的因緣際會下,龍應台文化基金會支持他到廣西壯族自治區大化瑤族自治縣的一間孤兒院,教孩子認識文學,他這才真正體會到何謂「偏鄉教育」。
四年來,他數度來到這間孤兒院探望孩子,每回都從台灣帶來五百多個鉛字,讓孩子感覺到字本身的重量,大家藉由蓋章來書寫詩文,組合出各種生命的滋味。他要大家先尋覓最能訴說個人生命經驗的字當土,再鋪上簡單的修辭當水,從挖掘這些孩子內在的聲苗出發,聆聽他們的故事。結果有孩子拿「酒」當土,訴說著生命的苦水:「每當我爸爸喝酒的時候,亂發脾氣把我媽媽痛打一頓,當時我內心是多麼傷心,希望世界上再也沒有酒這種東西,不要再有酒了。」
或者,有孩子拿「愛」當土,裡面和著這樣的淚水:「我從小就失去父親,又失去母愛,我感到很難過,每當我去大化的時候,看到很多小孩在父母的呵護下,高興地去玩,而我呢?」尤其,當書軒聽見有個不知道自己年齡的女童,跟他說媽媽如何愛自己,卻因為家庭沒有糧食,不堪飢餓,預備將她賣給一個中老年人當媳婦時,他赫然發現這些個體生命遠比我們想像的更充滿無助感,這使得他對人滋生出更深沉的悲憫與關懷。
在資訊氾濫的時空裡,孩子的苦難不是來自對爆炸資訊的選擇,而是來自已然消失的「感同身受」,當孩子因為生活經驗的貧瘠,變得對生命不再有共鳴,這是何等深沉的苦難?
書軒來到幾乎被文明遺棄的偏鄉,卻讓他看見自己童年裡的宜蘭,在荒野裡,他看見生命最自然的根源,回到台灣,他看見各種美好的價值正在劇烈崩解,他很希望藉由訴說這些發生在偏鄉裡的心靈故事,讓台灣的青年知道人應該跳開概念的陷阱,藉由生命的實踐,發掘深藏於內在的光輝。
(本文作者為國立宜蘭大學博雅教育中心主任)
9月14日早上8:05—8:45,從事偏鄉教育的青年作家楊書軒將在國立教育廣播電台「教育行動家」節目「多元教育的天空」暢談自己參與偏鄉教育的豐富體會,歡迎收聽FM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