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位英國的環保藝術家用了二萬二千張再生紙,在英國西北方的峽谷裡,搭起一座五公尺長的弧形紅拱橋。這座紅橋沒有用膠水與螺絲,或其他的固定工具來支撐,卻能夠承受行人走動的重量。圖/雲門教室提供
文/雲門教室提供
前不久,一位英國的環保藝術家用了二萬二千張再生紙,在英國西北方的峽谷裡,搭起一座五公尺長的弧形紅拱橋。這座紅橋沒有用膠水與螺絲,或其他的固定工具來支撐,卻能夠承受行人走動的重量。
由此可見,圓弧力量比想像中來得強大。
這股弧形力量,重點在於能將橋本身的重量,和橋上行人或車流的重量,傳遞到兩端的橋墩。並在重量下來的時候,透過橋本身建材(比如說石塊)之間的推擠,增加這座橋的強度與穩定度。
生活中,也存在著圓弧力量的延伸。有人說,搭電梯若遇到故障,除了將每一樓層的按鈕都按下,還可以靠著牆壁,增加脊椎支撐的力量,同時雙腿微蹲,呈現彎曲姿勢,如此可以稍稍緩衝電梯突然下墜的衝擊力。
傳統武術中的身體,也埋藏著圓弧的概念,比如說一個簡單的動作:「出一拳」。當我們出拳的時候,常常為了要展現力量或精神,傾盡全力向前,於是手肘便會打得筆直。只是,這樣反而讓身體的穩定度和靈活度大打折扣,露出明顯的攻防破綻。實際上,傳統武術的要求,是手肘得保留一些空間和彈性,像條微微的弧線。像武術中的「沉肩墜肘」,便要求手臂與身體必須保持一個圓弧概念。
如果手臂或腿是一條直線,就要承受百分之百的反作用力,若是弧形,就像具有避震效果,可以緩衝,讓力量有所消長,也讓動作的方向富有變化,使招式更靈活。這時,兩條手臂或腿,甚至是全身的運作,方能游刃有餘。
既要符合動作要求,打拳時又要傳遞出力量,似乎有著矛盾與衝突,實際上也的確充滿挑戰,需要長期練習與堅持,身體才能逐漸體會。在理解圓弧的概念後,下一次將和大家分享,東西方身體精力的差異,以及武術內裡與精力的要求:「繃撐圓滿,曲蓄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