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戴定國
▓敘利亞三歲童悲劇發生後,激發西方反省。英國金融時報指出,歐洲最終將發現自己遺失已久的政治器官:「正義脊梁」。追究難民的「元兇」,也許可以改變冷血的移民政策。紐約時報專欄作者羅斯多塞特在〈誰該為敘利亞難民危機埋單?〉文中,直指以美國為首的世界大國。
多塞特說:「政策是憤怒的最終兌現形式。」美國政策反覆,先是秘援叛軍,發出空襲威脅,後又按兵不動,卻公開援助叛軍。「在敘利亞,『美式和平』出現了醜陋的裂痕。」
不作為 歐巴馬最大成就
華盛頓郵報社論指出,歐巴馬最令人意外的外交成就,就是讓美國人覺得:「敘利亞的悲劇,不是我們的責任。」他一再安慰(也被稱為洗腦)美國人,什麼都不做是聰明和符合道德的政策。
歐巴馬競選政見就是退出中東戰場。但伊拉克、阿富汗政權被美國推翻後,權力真空,宗派對立,美軍去年底撤出,塔利班旋即在阿富汗重新壯大,伊斯蘭國更在伊、敘崛起。歐巴馬遭到鷹派指責,前副總統錢尼表示,歐巴馬在伊拉克戰爭等外交政策的失敗,直接導致難民危機。
美式和平與美式民主,都面臨崩毀。阿拉伯之春中,獨裁者垮台,但民主沒有水到渠成,多數國家陷於動亂。輿論稱這是處理了一批「暴徒」,卻讓更糟糕的繼任者上台。美國扮演影舞者,輸出美式民主更遭反彈。格達費下台後,利比亞軍閥割據,二○一二年九月十一日,班加西的美國領事館發生大規模反美示威,美國大使史蒂文斯遇襲身亡。又一個九一一事件。
美國孤立主義 再度興起
從二戰後的韓戰、越戰到現在的中東,美國挫敗感逐年積累。對於擔當國際警察角色,華府心餘力絀,民眾意願低落。歐巴馬說:「敘利亞有成千上萬人被殺,剛果也是,我該如何權衡輕重?」華盛頓郵報稱:「他似乎暗示,既然美國無法解決每個問題,也許就該什麼都不解決。」
華郵社論還指出,歐巴馬的不作為被支持者認為是必要之惡。「美國終於以頭腦領導世界,而不是情感。現實主義者指出,美國受理想和情緒左右時,就會遇到麻煩。」一九九三年黑鷹直升機在索馬利亞被擊落,就是例子。
美國孤立主義再度興起。孤立主義形成於建國初期,採取不干涉原則,不主動捲入外部軍事衝突。所以當德國人批評「美國造成區域動盪,竟不接受難民」時,部分美國人不認同。
敘利亞內戰 代理人戰爭
國際間有一種看法,認為與敘利亞苦難有直接牽連的國家更應收容難民。尤其是向敘利亞輸出武器和資金的國家,美國人自認:「也有一定的、但相對較弱的責任,因為我們也曾提供武器。」至於伊拉克,「也因為我們的介入,與該地區目前的混亂有聯繫。」
敘利亞內戰已成「代理人戰爭」,西方支持叛軍,俄羅斯、伊朗支持政府軍。難民並非單純區域問題,而是國際政治經濟角力的結果。
英國金融時報批評,面對難民問題,美國總統一反常態,一言不發。共和黨總統參選人(不乏有移民背景者)則競相譴責非法移民,提案「嚴守」美墨邊境。民調領先的川普更說,要把一千一百萬非法移民「趕出去」。
美國號稱民族大熔爐,起源於克雷夫科爾在一七八二年發表的《一個美國農民的信》,他盛讚美國是全世界唯一無論出身、種族或語言,只要秉持共同的民主理想,移民就能成為公民的地方。
但一個世紀後的一八八七年,數十萬名義大利人、東歐人湧入美國,紐約時報社論憤怒問道:「難道我們就該接納歐洲貧民,她的匪徒,她的狂人,她的瘋狂革命者,她的流浪者?」
人口夠了 「關上國門吧」
兩百多年來,民族熔爐多次排斥移民。一九二四年參議員埃里森•史密斯在國會表示,「現在我們有了足夠的人口,可以關上國門,培育純正的美國公民。 」
難民、移民、非法移民這三個詞,媒體交叉使用,身分界定頗有爭議。敘利亞、伊拉克、阿富汗人因是逃離本國戰禍,歐洲認定為難民,優先收容。但就算是難民,人數龐大也讓各國吃不消。
美國共和黨總統參選人、前惠普執行長菲奧莉娜稱,「非常遺憾的是,我們不能放鬆入境條件。」主因之一是避免恐怖主義進入美國。歐洲亦同,還擔憂穆斯林移民融入困難,形成社會問題。
難民的絕望和希望,與歐洲選民的恐懼和不滿形成衝突。反移民行動從言詞到攻擊難民中心。遙遠的美國恐難置身事外。
希臘一日遊「過境國」不是「理想國」
▓希臘的科斯島是歐洲人的避暑勝地,它其實遠離希臘,在土耳其西南部外海,有渡輪往返土耳其度假勝地博德魯姆。兩地相距四公里,如果坐快船,二十分鐘就到了,因此是愛琴海「希臘土耳其一日遊」熱門路線。
兩個觀光景點,似近似遠。很多試圖偷渡到希臘的難民船被發現後,遣返回土耳其,名副其實的「一日遊」。但對敘利亞三歲男童亞藍而言,是人生終點。他與家人搭的小艇翻覆,與媽媽、哥哥被浪沖回博德魯姆海灘。
土耳其攝影記者狄米爾最先發現他的遺體,穿紅T卹、藍褲子和黑鞋,小臉龐已經沒有氣息。她拍下亞藍趴在沙灘的照片,「我想,這是唯一能表達他沉默遺體無聲吶喊的方式。」照片撼動了全球人心。
科斯島 醫學之父的家鄉
敘利亞內戰,四百萬人被迫逃往鄰國黎巴嫩、土耳其和約旦,並再前往歐洲。從土耳其經地中海進入希臘,是公認的捷徑,科斯島等三個希臘南方海島近在咫尺,難民聚集最多。
科斯島上滿是戴太陽眼鏡、做日光浴的觀光客,對歷史有興趣的人則知道這裡是古希臘「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的家鄉。島上的考古博物館裡,可以看到典型希臘風格的希波克拉底塑像。市區有一棵老梧桐樹,據說希波克拉底在這裡進行了世界第一次診斷,開了世界第一個處方。
希波克拉底約西元前四六○年生於科斯島,他將醫學發展為專業學科,與巫術及哲學分離,並列出醫生倫理規範,即俗稱醫師誓詞的「希波克拉底誓詞」,是西方醫生傳統上行醫前的誓言。科斯島上的阿克波里斯神殿(Asklepieion),據說是希波克拉底醫學院遺址,也稱為醫神神殿。
薩摩斯島 古希臘多哲人
另一個薩摩斯島,在古希臘時代是個富有和強大的城市,為愛奧尼亞文化的中心,有著名的赫拉古廟和薩摩斯紅色陶器(羅馬稱為薩摩斯瓷器)。這裡是古希臘哲學家、數學家畢達哥拉斯的故鄉,他是第一個提出「地圓說」的人。一九九二年,赫拉神廟和畢達哥拉斯遺址被指定為聯合國世界遺產。
薩摩斯島哲人輩出。古希臘哲學家伊比鳩魯的父母來自雅典,西元前三四一年在這裡生下他。他的學說成為後來的伊比鳩魯學派,宗旨是要達到不受干擾的寧靜狀態,認為最大的善來自於快樂,沒有快樂就沒有善。
悠久的歷史、輝煌的過去,更凸顯希臘今天的困頓。亞藍就算偷渡登上古文明之島,也前途難卜。但一波波難民長途跋涉,意志堅定。沿途希臘、馬其頓、塞爾維亞、匈牙利、奧地利等國相繼攔截不成後,自知只是「過境國」,陸續開放邊界,一路放行,讓他們入境,再用火車、巴士載運他們離境,前往他們眼中的「理想國」。
儘管如此,「路過」的難民太多,匈牙利內政部提議,本月十五日宣布進入危機狀態。在首都布達佩斯火車站,難民高舉車票,與警方衝突,堅持有權搭車前往德國及北歐國家。火車站建築典雅富麗,「趕搭車」的難民無暇多看一眼。
一路走過古文明。過盡千帆皆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