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台灣赴上海復旦大學經濟學院讀碩士班的丁于珍,見識到大陸學生求學的企圖心。圖╱郭玫君
【本報綜合報導】「這四年來,他們之中有些寫書記錄在台灣讀書的經歷,有些積極參加學校社團和公益活動,深入了解台灣社會,取得了令人稱讚的成績。」陸委會文教處處長華士傑對於首屆大陸畢業生如此評價,他認為,在二○一一年以前,兩岸的高等教育交流是單向的,只有台灣學生赴大陸學習,而無大陸學生赴台就讀;這首批陸生實現了高等教育的雙向交流,是兩岸交流史上重要的事件。「我們希望能努力創造一個讓陸生在台順利就學、發展的良好環境,鼓勵更多的大陸青年來台灣求學。」他說。
經過實際的交流,兩岸學生也才發現彼此不同的地方。日前海基會舉辦二○一五年台生研習營,不少老台生代表向新生分享經驗談,赴上海復旦大學就讀的台籍生丁于珍說,她發現在網路社交圈上,大陸同學大多發表政策看法、時事分析;台灣的大學生上臉書,常是發文分享吃喝玩樂。
讓丁于珍訝異的,還有學習的態度,即使是很小的作業,陸生都會認真看待,只為了完美呈現,他們積極認真造就的硬底子,讓丁于珍深感陸生狼性十足,每天都在充實自己,好機會一降臨就狠狠抓住,不像台灣大學生習慣「抄來抄去」,「說的難聽些,台灣不少學生像井底之蛙。」丁于珍說。
武漢大學台籍生顧秉真則是自國、高中就接受大陸教育,「坦白說很痛苦,但就是逼著你學」,笨的人每天被逼都學會了,何況是聰明的人?她說,台灣學生的優勢是靈活,但面對大陸這麼多強者,需有心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