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產業發展】清美豆腐也能做到極致

文/記者楊金志、張夢潔  |2025.07.05
85觀看次
字級
清美食品產業園內的水餃生產流水線。圖/受訪者提供
位於浦東新區宣夏路的清美產業園三期。圖/受訪者提供
清美鮮家浦東花木店上架的各種豆製品。圖/新華社

文/記者楊金志、張夢潔

一九九八年,沈建華夫婦從浙江上虞一個小鄉村來到上海,憑借祖傳的做豆腐手藝,在滬郊租了個三百來平方公尺的廠房,帶著六個工人,開始了起早貪黑做豆腐、跑市場的生活。從這個小作坊起步,一家名叫清美的企業誕生了,業務逐漸擴展到蔬果、禽蛋、糧油、麵製品、預製菜等二十大類。

如今,民營企業清美共計五十萬畝的種養基地遍布大陸,五百多條自動化生產線開足馬力,日產鮮食超萬噸,生鮮超市網點達到八百多個。這家企業的商業版圖雖大,但始終圍繞農業板塊,可以說是用長期主義「下一盤大棋」。沈建華說,作為重點龍頭企業,清美會以科技創新為驅動,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帶動全鏈共同富裕,實現「美美與共」。

266種豆腐的企業

位於上海浦東花木地區的一家清美鮮家超市裡,早上七八點鐘就人聲鼎沸。「我們有嫩豆腐、絹豆腐、老豆腐、油豆腐、凍豆腐、臭豆腐、雞蛋豆腐、包漿豆腐等等,其他豆製品還有豆漿、豆奶、豆乾、百葉、麵筋、素雞、腐竹、烤麩……」店員章麗談到她負責的豆製品檔口如數家珍。她手中的對貨單有整整六頁紙,不同的商品編碼有二百六十六條——在豆製品這個細分賽道上,清美堪稱已做到專業化的極致。

創業初期,當市場上還充斥著大量無證無牌的豆製品作坊,清美已經在東北簽下幾十萬畝大豆種植基地,在浦東宣橋鎮打造清美食品產業園,並在各大菜場開設品牌豆製品專賣店。

到二○一一年,積累了十多年豆製品創牌的成功經驗後,清美開始進入麵製品行業,二○一七年開始涉足「菜籃子」,二○二一年在上海開出第一批清美鮮家線上線下融合店,至今已擴張至八百多家。

食品製造,是清美起家的產業,也始終是核心產業。在浦東新區宣橋鎮,清美食品產業園占地面積一百八十畝,共有八個智能工廠、五百多條自動化生產流水線,日加工鮮食產能超萬噸。不遠處,總投資人民幣十五億元的四期項目正在如火如荼建設中,建築面積約三十五萬平方公尺。

在清美產業園的天智生產車間,一條條自動化生產線貫穿整個車間,從清洗切配到調製攪拌、製作成餡,最後變成一個個胖滾滾的包子、餛飩、水餃。當天晚上,它們就將通過清美自營的冷鏈登上清美鮮家全市各門店的貨架。

不斷提升技術實力

豆腐早已不是清美的唯一,但始終位居清美業務版圖核心。如今,通過與上海中醫藥大學、中國藥科大學、上海第六人民醫院等合作,清美正在研發防脹氣豆漿、低嘌呤豆製品等功能性食品——只有不斷提升技術實力,企業才能保持長久的競爭優勢,占據市場先機。

與此同時,清美還在上海建設了一萬一千畝高標準蔬菜種植基地,每天可為全市八百多個零售門店供應三百噸綠葉菜。每天,還有來自大陸五十萬畝自有種養基地和三十五萬平方公尺自有工廠的生鮮產品,都會通過清美自有的六百多輛冷鏈物流車運送到各清美門店。

就這樣,清美逐漸打通了「從田頭到桌頭」的全產業鏈,業務橫跨一二三產,堪稱「農工商」全能選手。

「目前我們門店的自有品牌占比約為百分之十,在生鮮品類中自產自銷的比例高達九成。」清美鮮家浦東花木店店長丁麟說,「向產地上游深入更有利於我們提升品控、保持價格優勢。」

清美管理層有自己心目中的行業標竿。今年二月底,沈建華帶隊去河南胖東來考察。在全鏈路模式的供應鏈管理體系上,清美與之有相似之處。「但我們的精細化管理和服務能力上仍然和人家有差距,要不斷學習進步。」他說,對於整個商超行業來說,未來的競爭勢必更加激烈和多元化,企業要適時調整戰略方向,優化產品結構和服務體系,以適應市場的需求和變化。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