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高校交流 首屆陸生畢業將青春定格在最美地方

 |2015.08.29
1826觀看次
字級
輔仁大學首屆畢業陸生搭乘學弟、學妹參加大學商業個案競賽,與昇恆昌免稅店合作的免費巴士到桃園機場搭機返鄉。圖/陳嘉寧
二○一一年台灣首次招收大陸學生,來自六個省市的七百多名學生六月順利畢業,這些畢業生有些在暑假求職高峰期中,善用兩岸經驗,受到台商企業主的青睞,有些企業甚至點名要用首屆陸生,但也有近四成的畢業生看中台灣豐富的教育資源,決定繼續留台深造。
來台陸生畢業後會善用兩岸經驗求職,許多人從大四就開始找工作。圖為瀋陽舉行的畢業生求職招募會。 圖/新華社
大陸台商菁英招聘會吸引超過四百名陸生、台生應徵面談。圖/海基會提供

【本報綜合報導】二○一一年台灣首次招收大陸學生,來自六個省市的七百多名學生六月順利畢業,這些畢業生有些在暑假求職高峰期中,善用兩岸經驗,受到台商企業主的青睞,有些企業甚至點名要用首屆陸生,但也有近四成的畢業生看中台灣豐富的教育資源,決定繼續留台深造。

畢業於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系的付之寰就說,自己原先想去廣告公司,但有台商主動找到他且給他不錯的待遇,最終選擇到台資的光寶科技工作。他建議學弟妹,可以考慮到待遇不錯的台資企業發展。

這位來自浙江的大男孩,來台就讀期間,曾經幫助過一位住在桃園榮譽國民之家的高姓榮民,主動為他尋根,他利用大一寒假,與另一名同學專程飛往高姓榮民的祖籍地湖北,找到他的兒子、媳婦與孫女,還跨海把「鄉音」帶回台灣,一腔熱血的他為了這個任務,還差點被當作詐騙集團成員。

台灣經歷不一定利多

另一名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系畢業的首屆陸生畢紀煉則說,曾參與海基會主辦的陸生聯合招募活動、也考上台灣的研究所,但最終還是選擇到上海一家影視公司工作。他認為,橫跨兩岸的人才少,第一屆陸生找工作相對容易。畢紀煉來台灣的新體驗是參加啦啦隊比賽,那時系上拿冠軍,他因身分特殊接受採訪,登上台灣的報紙。

而原先在上海已有工作經驗的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首屆大陸博士生張可說,台灣的學歷對於大陸學生回鄉找工作,不一定是利多,以社會科學界為例,會牽涉到敏感的政治問題。

二○一四年十二月,張可曾投書媒體,以〈北京將失去台港一整代人〉為題,談論他對台灣選舉和香港占中的觀察,文中直率寫道:「對於這些香港和台灣的青年來說,他們很多接受了『祖國』吃香喝辣的招待,在領略偉大祖國的『大好河山』回去之後,仍舊票投在野黨,我要真普選。對他們而言,面對那些核心的價值,打任何經濟牌已然是不起作用了。而北京從頭至尾,除了經濟與統戰的乾癟論述之外,從來就沒有建構一種能夠在青年人心中形成主流的話語。」

從大一開始著手規畫

因為是首批陸生,來台之後受到關注。「一開始他們通過我們看大陸,也好奇我們怎麼看台灣。」輔仁大學心理學系畢業生徐文迪接受新華社採訪時說,「我們看台灣一切都是新奇的。」尤其氣候溫暖舒適,民眾親和有禮。但也有不適應的地方,像是飲食太清淡,台北沒有想像中繁華……

文化大學的王曉桐則說,剛來台灣時被問得最多的是「這個東西大陸有沒有」,甚至有人被問到「你家有沒有洗衣機、微波爐」,讓人哭笑不得。

就讀淡江大學英文系的洪纓說,大二寒假她參加學校的「北極星服務團」,到花蓮偏鄉小學教孩子讀書,「結束時,我教的小朋友拉著我悄悄地流淚,」洪纓說,這些經歷讓她更了解台灣,認識了更多台灣朋友,也讓台灣朋友了解了大陸,「他們都說認識我以後,大陸也變得親切了」。

由於台灣設有「三限六不」限制,陸生畢業後不能在台灣就業,也讓這群學生懷有危機意識,許多人從大一就開始做生涯規畫。

輔大哲學系的夏逸平畢業後不就職,他考取台大哲研所,「我的計畫是拿到台大的碩士學位後,到德國繼續深造博士學位。」夏逸平說,台灣的教育資源豐富,他就讀的系不僅大部分課程使用英文教材,也有不少從海外留學回來的老師,學術氛圍濃厚,他決定留台深造。

根據陸生聯招會的數據顯示,像夏逸平這樣繼續深造的陸生已是主流,首批來台的七百六十名大陸畢業生中,有三百四十九名報考研究所,最後錄取人數為三百人,占應屆畢業陸生總數將近四成。

四年朝夕相處,畢業時離情依依,陸生還設立微信公眾號「兩岸青年」、「倆岸」、「星野學院」等發起畢業徵文活動,記錄在台求學的時光。一位陸生在畢業徵文中寫道:「我們生活在兩岸,也把青春定格在最美的地方。」淡江大學的洪纓在畢業典禮上獲頒「畢業生服務獎」,來自福建廈門的她說:「台灣,謝謝你給我這樣美的收穫。」

此外,夏逸平和台灣同學羅鼎均籌畫出版一本書,書名為《到台灣讀書去》,今年下半年將在大陸出版。「我們的編輯團隊也是一個兩岸團隊,既有大陸學位生和交換生,也有台灣學生。」夏逸平說,「我們把自己這幾年在台灣求學的經驗、資訊都記錄下來,希望能夠幫助新來的同學更快適應新生活。」

所謂「三限六不」

「三限」:限制僅認可大陸學術聲望卓著的學校學歷、限制來台陸生總量、限制醫事學歷採認。「六不」:大陸學生不給予加分優待、入學管道不同不會影響台灣學生就學權益、政府不編列獎助學金、不允許在校外打工或兼職、陸生停止修業或畢業後不可續留台灣就業、大陸學生不能報考公職。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