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客登上山西省晉中市平遙古城城牆,遊覽觀光。圖/新華社
文/記者趙東輝、王菲菲、王學濤、馬曉潔
隨著文物保護走向文化遺產保護,如何將文物本體與周邊環境一起整體性、系統性保護,考驗著管理者的智慧。
站在五台山佛光寺東大殿前眺望,人們可以感知三面環山的圍合感,遠處層巒疊嶂,青嵐相伴,令人心曠神怡。這正是這座唐代木結構古建築選址的精妙所在。
今年五月起,《忻州市佛光寺文化景觀保護條例》正式施行,確定佛光寺文化景觀保護範圍為四周山脊線環護區域,包括自然山水、景觀視域、歷史聚落、文物古蹟等。「這標誌著我們的保護工作進入了新階段,通過地方立法守護佛光寺的珍貴環境。」佛光寺文物保護利用所所長胡俊英說。
多元煥活大地瑰寶
國潮風起,文化大美。通過科技、演藝、文創產品等方式,山西多地讓文物看得好、讀得懂、「帶」得走。
走進山西洪洞縣廣勝寺藝術館,戲曲圖、捶丸圖、下棋圖、尚寶圖、尚食圖、賣魚圖等讓人應接不暇。這裡的壁畫通過數位復原高清呈現在人們眼前,其中還包括多幅流失海外的壁畫複製品。遊客不受時空限制和文保要求約束,可以近距離欣賞元明壁畫傑作,感知古人的藝術、生活和精神世界。
「我們還通過動畫講述了壁畫流失海外的那段沉痛歷史,希望在與歷史的對望中,點燃遊客心中文明傳承的星火。」山西霍太山廣勝旅遊有限公司副經理王永強說。
在數位技術打破空間限制,實現虛擬登塔、壁畫「動」起來、彩塑3D打印的同時,融合多種藝術形式和現代科技手段的沉浸式演藝,也讓觀眾身臨其境,在心底留下難忘的記憶。
穿越朝代的平遙城
當進入平遙古城西門外的《又見平遙》劇場,彷彿「穿越」到了清朝的平遙城。
平遙縣印象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營銷經理孔令娟介紹,《又見平遙》公演至今已吸引六百餘萬名遊客觀看,演出收入突破人民幣十億元。
在文化消費蓬勃發展的當下,文創產品成為傳統文化的新載體,遊客從而得以把歷史「搬」回家。
山西知名文創企業西堂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和景區、設計師們合作搭建文創平台,文創產品銷售額逐年增長。古建打卡捲軸、古建鏤空紙雕本、壁畫日曆、梁思成手繪圖文件夾……熱銷產品不斷湧現。
「通過多元轉化,文創產品讓古建文化觸手可及,實現了更廣泛的傳播。」山西西堂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創始人于漫說,好的文創產品貴在從質量、創意、實用性上下功夫,使其成為連接古今的橋梁,每次看到它遊客就會想起初見文物時的驚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