咒語「聲聞勝莊嚴娑婆訶」的「聲聞」,音譯為「舍羅婆迦」,意譯為佛弟子,此「聲聞」是特別指因聽聞佛的聲教而證悟之弟子。而觀世音菩薩在三十二應身裡也有「聲聞應」,即以聲聞之身應現,救度眾生。例如〈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經文所言「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
文/林孟蓉
咒語「聲聞勝莊嚴娑婆訶」的「聲聞」,音譯為「舍羅婆迦」,意譯為佛弟子,此「聲聞」是特別指因聽聞佛的聲教而證悟之弟子。而觀世音菩薩在三十二應身裡也有「聲聞應」,即以聲聞之身應現,救度眾生。例如〈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經文所言「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
另外,此處題記為「此是眼觀千里耳聞千里之大神率領名山靈洞諸眷屬」,內容加入了民間信仰中的「千里眼」和「順風耳」神祇,目的無非說明觀音菩薩具有「眼觀耳聽」、拔除眾生苦厄的能力。
如清.《大悲咒註像》對咒語「聲聞勝莊嚴娑婆訶」的註文也提到:「聲聞勝莊嚴娑婆訶,寶咒註云,菩薩現圓滿相,令持咒行人,得大清涼,隨意自在。」
此處註解主要強調觀音菩薩對持此〈大悲神咒〉之人的護持,題記和註像詮釋可能和咒語並無全然的對應關係,但從詮釋意義和解釋內容來看,無非就是強調觀音菩薩守護眾生的慈悲心,以及〈大悲神咒〉救度眾生的感應力。
佛教文獻中,《觀音慈林》主要是收錄修持觀音法門的感應記,其中有不少是因誦持〈大悲神咒〉而獲不可思議的感應。例如文獻裡的一則記載說到:唐代有一僧人名神智,少時出家,後來於雲間寺修大苦行,晝夜六時誦持〈大悲咒〉,並以所持之「大悲咒水」救疾,凡所求救治者皆癒。
其中一例即裴休宰相之女為鬼神所擾,精神渙散,後來神智和尚為其持〈大悲神咒〉七永日,順利治癒鬼神所擾之疾。由於神智和尚以大悲咒水救疾著稱,故有「大悲和尚」之稱。
另外,還有一則也是持誦〈大悲咒〉而解脫爛瘡之苦的靈驗錄,據載:唐時有吳姓蠻兵,以漁獵為業,一日,在海中獵捕到一隻白龜,回家後將白龜烹煮而食。
不數日,吳姓蠻兵遍身爛瘡,眉、鬚、手足指皆脫落,爛瘡之苦導致吳姓蠻兵無以為生,遂於市中乞食。幸遇一僧人經過,見其生不如死,心生憐憫,遂口授〈大悲神咒〉,告之若能精進持誦,必致善報。
吳姓蠻兵依言受持,並於日夜一心稱念,瘡疾逐漸痊癒,手足指皆重生;待康復之日,吳姓蠻兵發心剃髮為僧,藉以報答觀音菩薩救苦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