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出相.八十三現】跋馱耶
文/林孟蓉
咒語「跋馱耶」、「跋陀耶」,梵文padᾱya,是結尾文,古譯為「隨心圓滿」,今譯為詩句、偈頌等。
另外清.《大悲咒註像》將《大悲出相》八十一、八十二、八十三、八十四之咒語「唵悉殿都.漫多囉.跋陀耶.娑婆訶」合解為「三千大千世界眾生持誦咒者永離八難三途。」
此現題記為「此是觀世音菩薩解所有身根貪受諸觸」和咒語的意思並無直接關係,但是我們從之前七十九現到八十三現的題記所載之內容:「此是觀世音菩薩解眼根受色千葉金蓮」、「此是觀世音菩薩解耳分別聲垂金色臂」、「此是觀世音菩薩解鼻臭諸香開五輪指」、「此是觀世音菩薩解舌嗜於味扵羅錦手」、「此是觀世音菩薩解所有身根貪受諸觸」來看,便可以發現,詮釋者是以觀音菩薩的空性詮解五根。
而這樣的詮釋意義符應於《般若心經》「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的部分內容。
因此,觀音菩薩以般若之智,深行度眾,見眾生非眾生,以無所得畢境空,故心無罣礙、恐怖、顛倒而得究竟正覺,度脫眾生而達彼岸。
這讓我想起洞山良价在僧傳中的一段記載,僧傳中說禪師七歲依律師出家,一日律師為師授《般若心經》,行文至「無眼、耳、鼻、舌、身、意」處,洞山環顧律師問:「師有眼、耳、鼻、舌、身、意;我也有眼、耳、鼻、舌、身、意。為何佛說無眼、耳、鼻、舌、身、意?」
後來律師知洞山當荷擔如來家業,遂親送師入五洩山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