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戴定國
「媒體治國」是負面詞。不過美國大選似乎顛覆這個意象,共和黨內房產大亨川普的選情一路竄升,他在NBC電視節目〈面對新聞界〉,談伊朗核子協議等議題,還說要對伊斯蘭國(IS)動用地面部隊。
節目主持人問川普,誰是他的外交政策與軍事顧問,川普說,他看電視新聞。
五年內 揚言稱霸世界
加薩和以色列之間不斷駁火衝突,儘管西方媒體不斷用心碎的影像和描述讓大眾體會當地情形,但巴勒斯坦不斷攀升的死傷數,漸漸成了一種遙遠的形容詞,國際社會習以為常。
以色列攻擊加薩疑似藏有哈瑪斯軍火的建物,民宅遭池魚之殃,古文物被毀壞。八月十四日,路透記者在加薩北部地中海岸,拍下幾張照片:巴勒斯坦人在海水浴場戲水,背景是一棟傾圯樓房,遭以色列砲擊摧毀。支持伊斯蘭國(IS)的巴勒斯坦激進團體宣稱,將策動攻擊以色列。
牽涉到伊斯蘭國,問題就複雜多了。這個聖戰組織策畫在二○二○年之前稱霸世界,版圖西至西班牙,東至中國大陸的邊界地帶。歐巴馬不願動用地面部隊,不想介入太深。川普若當選,只怕戰火更炙。但這樣做是好是壞,還難說。
自衛隊可出擊 日人反戰
日本新安保法案在眾議院強行通過,民調顯示,將近七成民眾反對,認為「可加強遏止外界對日本武力攻擊」的僅二成八,回答「日本可能捲入戰爭」的將近九成。安倍支持率創新低紀錄,陡降至百分之三十五。不支持率首度過半,達百分之五十一。
五千多名高中生八月三日在東京遊行,高喊「廢除法案」、「反對戰爭」。這是六○年代反安保學生運動以來,高中生最大規模反政府示威。安倍不顧民意,是因要在軍事上配合美國,跟中國對抗。可以主動出擊的自衛隊,就不僅是自衛。在和平憲法下長大的日本人、未被「修飾完美」歷史教科書洗腦的青年、原爆七十周年的廣島受爆者團體,都站在安倍的對立面。
此次示威活動由「T-ns SOWL」(Teens stand up to oppose war law;年輕人挺身反對戰爭法案)發起,有個十六歲女生堅持:「憲法第九條決定放棄戰爭是(我們的)驕傲,絕對不能做歪曲這件事的事。」
偷渡移民如潮 歐盟頭痛
今年初以來,透過地中海前往義大利、希臘的難民人數快速增加,上千人命喪大海,窮困的希臘自顧不暇,歐盟更遭人權組織抨擊。德國今年收容的難民多達六十萬人,也發生超過兩百起攻擊難民營事件,總理梅克爾譴責暴徒,並警告歐盟面臨的難民問題,可能演變成比希臘債務危機更大的挑戰。
英國外相韓蒙德說,非法移民大量增加,將威脅到歐盟的生活水準和社會基礎建設。他說,歐盟無法接納數百萬前來尋求新生活的移民。
聯合國難民署指出,這是二戰以來最大的難民潮,因衝突和戰亂逃離家園的難民首次突破五千萬人,內戰中的敘利亞最多,其次是北非軍閥割據的利比亞,很多中東及撒哈拉沙漠以南國家的難民,把利比亞當作前往歐洲的跳板。
歐盟由於《申根公約》取消邊境管制,獲得短期簽證的難民可在成員國間自由流動。因此,義大利、希臘的部分難民湧至法國、德國、奧地利等國,棲身於帳篷內等候安置。各國均表示,難民申請已經超出負荷。
戰亂國家難民 優先安置
梅克爾呼籲歐盟擬定《原居國家安全》名單,作為處理難民申請的準則。官員表示,德國約四成難民來自巴爾幹地區,包括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等,這些國家人民並沒有面臨暴力威脅或迫害,令人無法接受。
媒體的報導不完全等於事實,川普要「看電視治國」,共和黨無法接受,很怕這個「白目」毀了共和黨聲譽。美國的非法移民高達一千萬,川普說要把他們全部趕走。
美國的非法移民大多是因經濟因素而來,德國表示,將優先安置戰亂國家,如敘利亞、伊拉克和阿富汗等國難民,「經濟難民」排除在名單之後或之外。
世界大戰也許不會再發生,但各個地區戰爭加起來,烽火規模也很可觀。安倍像個「麻煩製造者」,但中國和日本都夠節制,東亞戰爭可能性不高。不過,民族主義、民族國家的趨勢正在增強,這些都是炸彈的引信。看新聞無法治國,但至少能知道戰爭會帶來什麼;日本高中生反戰,是在歷史課本以外學到的。
歐洲人反移民 擔心衝擊社會文化
申根公約今年六月滿三十周年,「義憤填膺」的義大利在慶典前撂下狠話,歐盟若不針對難民安置提出解決方案,將大量發短期簽證給難民,讓他們可以任意進入其他歐盟國。
奧地利和匈牙利表示,如果羅馬當局這麼做,將關閉所有邊境站。法國和瑞士也表明拒絕來自義大利的移民入境,並加強歐盟各國間的陸路、水路連結,避免非法移民流竄。
這波移民潮,義大利首當其衝,承受龐大的社會與經濟壓力。希臘呼籲歐盟採取手段,今年已有十二萬非法移民渡過愛琴海,登陸幾個島嶼,其中的觀光勝地柯斯島陷入「完全混亂」。不過,島上的觀光客倒是好整以暇,在難民「搶灘登陸」時,躺在海灘巾上享受日光浴,絲毫不受影響。
義大利為了阻擋移民,拒絕讓北非難民船隻停泊。但人蛇集團故意用破爛的船載運難民,製造海難,讓義大利、希臘政府不能救,難民「受此鼓舞」,更是一波波湧來。
歐洲議會積極遊說各國,希望以配額制達到公平。但東歐多國完全排斥,認為收容難民應基於收容國意願,不能硬性規定;英國、丹麥、愛爾蘭享有特殊條款,不必接納難民。法國、西班牙、葡萄牙則完全撒手不管,只有德國、奧地利和瑞典表示支持。
歐盟執委會決定金援,八月以來批准庇護、移民二十三項計畫,提供二十四億歐元給各成員國,用於二○一五到二○二○年實施移民安置、庇護等政策。
歐盟規畫,將陸續安置六萬名敘利亞與厄利垂亞難民,包括四萬名已在義大利與希臘滯留者。但去年進入歐盟的難民少說有六十萬,今年已有六萬。安置計畫被批評規模太小,經費太少。
最根本問題是難民太多,不是常態的移民申請,成千上萬外國人湧入,而且大多是穆斯林,更加催化民族主義、種族主義,各國都有民眾反對收容,認為將改變社會面貌,衝擊文化。
誰的教科書?中日民族主義高漲
二戰結束七十周年,英國金融時報發表專題,討論中日韓教科書中的歷史,除了總論,並縱述三國如何撰寫馬關條約、南京大屠殺、慰安婦問題。
教科書與愛國的關連,世界各國都很重視。「教科書問題變成了政治問題。」首爾延世大學教授孫烈說:「我們銘記著日本的壓迫,中國人也如此。但日本人傾向於將那段歷史美化為現代化時期。三國對同一段歷史各有解釋。」
安倍的道歉語多曖昧,修憲、通過新安保法後,可能重新整軍經武,加上修改教科書,淡化戰時歷史,使日本與中韓對立的民族主義成為新衝突的中心話題。
安倍希望下一代不再受投降歷史的羈絆,而中韓早知這位「民族主義首相」不會明確道歉。韓國的民族主義被深切的「受害者意識」驅動,朝鮮半島持續分裂使這種民族主義更加複雜化。
中國二戰紀念活動的高潮,將是九月三日北京的閱兵。這是中國首次以閱兵紀念二戰結束,牛津大學漢學家拉納米特表示:「閱兵是利用二戰的要素,在中國創造民族認同感。」
金融時報指出,日本年輕一代正漸漸變得更傾向民族主義,他們覺得自己不應再因為祖輩所犯罪行而受譴責,「這種感覺可以理解」。中國年輕人同樣愛國主義情緒高漲,兩國正被牢牢卡在一條可能導致衝突的軌道上。
靖國神社最後一間房內,掛著印度聖雄甘地和緬甸翁山蘇姬等人的肖像,上方寫著:「日本在日俄戰爭中的勝利,激勵其他受壓迫人民,夢想實現獨立。」它將日本帝國描述為「讓亞洲擺脫西方帝國主義奴役」的功臣。
這種日本民族主義者鍾愛的歷史觀,沒有得到中韓兩國民族主義者的認同。孫烈說:「中日韓三國,都處在民族主義高潮期。」金融時報憂心,隨著相互敵對的民族主義以有害方式相互助推,「這一地區的歷史變得比過去數年更鮮活,也更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