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大校長 張清風 30年熱心教育 打響海洋招牌

阮愛惠 |2015.08.02
5586觀看次
字級
圖/海洋大學提供 現任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校長的張清風是道地的「海洋人」。他一九七五年自海洋大學前身的「台灣省立海洋學院」水產製造系畢業後,負笈美國取得博士學位,一九八六年二月再回到母校擔任副教授,二○一二年八月起,擔任海大校長至今。
圖/海洋大學提供 現任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校長的張清風是道地的「海洋人」。他一九七五年自海洋大學前身的「台灣省立海洋學院」水產製造系畢業後,負笈美國取得博士學位,一九八六年二月再回到母校擔任副教授,二○一二年八月起,擔任海大校長至今。
海大為畢業生策畫另類畢業典禮,校長開帆船、畢業生划獨木舟,一同跨海到基隆嶼領證書。圖/海洋大學提供
海洋大學舉辦「龍崗生態園區」—永續山林計畫植樹活動,推廣植樹減碳觀念,同時復育原有山林生態風貌。圖/海洋大學提供

文/記者阮愛惠 圖/海洋大學提供

現任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校長的張清風是道地的「海洋人」。他一九七五年自海洋大學前身的「台灣省立海洋學院」水產製造系畢業後,負笈美國取得博士學位,一九八六年二月再回到母校擔任副教授,二○一二年八月起,擔任海大校長至今。之間除了借調國科會三年,六十年的人生行路上,張清風有三十多年時間,都和海大唇齒相依,以海大為家。

因為太了解海大、太熟悉台灣海洋教育的內涵,所以針對台灣之前的幾個海事學校合併案,以及台灣目前的海洋教育發展,張清風在教育部的會議上,常常有大聲疾呼的動作。「我非常反對高雄海洋科技大學的合併案,因為這樣會傷害台灣海洋教育和海洋產業的發展。高海科大應與海大合併,把技職和高教作一條龍的接軌,讓海洋人才教育和產業發展作更好的設計。」他說。

針對日前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專刊》(Times Higher Education)公布的二○一五年亞洲大學排名指出,台灣的排名節節敗退,而中國將逐漸取代日本,成為亞洲高教的重鎮;張清風的看法則是:「台灣的大學並非那麼落後。事實上,台灣的海洋大學,是全世界以海洋為校名的大學中排名第一的;它在海洋的領域裡是最完整的,比中日韓都好,台灣人不要太妄自菲薄。」

憂台灣不善用資源

不過,張清風卻希望這則報導能提醒政府,台灣的高校優勢不再,教育部對於台灣的高等教育,應具有更宏觀的視野和更長遠的規畫。他說:「目前中國提出『一帶一路」的經濟發展政策,除了陸域的絲路,更積極發展『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而為了因應大量的海洋、海事人才之需求,他們已經大力投入教育資源,除了扶植現有的海洋、海事大學之外,近期更籌設平潭海洋大學、海南熱帶海洋大學等校,積極培育海洋人才。反觀台灣,卻在裁併海洋、海事學校。」

張清風認為,台灣海事教育人才培育的根本問題,是台灣人不重視海洋。「台灣四面環海,海洋國土的面積是陸地的五倍,我們是不折不扣的海洋國家。但早期台灣的海岸線是封閉的,很多家長甚至禁止孩子去海邊,造成我們成為不親海的民族,完全用陸權來思惟。相對於中國,台灣對海洋教育的重視和投資,真是少得可憐。」

張清風說,自古以來,不管是荷蘭、西班牙等小國,或美、英大國,都非常重視海權的擴張;至今,除了海權,海洋生物資源及全球氣候的變化,也都和海洋息息相關。「海洋教育長期被台灣忽略,甚至萎縮,而中國近年一直在擴充,代表我們的海洋思惟是保守的、沒有擴張性的。大學的整併不應只作到量的減少,應該針對專業領域特性作質的調整,避免造成另一次的高等教育災難。」他語重心長地說。

全面關注海教發展

張清風任海大校長後,極力向教育部爭取在校內成立「台灣海洋教育中心」,這是一個國家級的海教單位,具行政權力,將致力研擬在國、高中的教科書內,加入各式海洋素材,以及策畫社會的海洋活動、整合全國各縣市的海洋文化資源、促進海洋產業的發展,包括造船、航運及港灣建設等,關注的範圍很大。

張清風說:「台灣土地小,海洋是我們最大的資源。我國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貨物進出口貿易都靠海洋,國內的海洋產業,包括養殖、漁業、海洋能源、海洋管理等,都太重要了,沒有海洋我們就完啦!台灣雖是蕞爾小國,也可以擁有大國的影響力,這是我在培育海洋人才時,著重強調的精神目標。」

勇於挑戰 成就不同人生

一九五三年次的張清風,出生在高雄橋頭的清寒農家。因父母重男輕女,他得以一路升學。但家裡的經濟也因父親的好賭,難有隔夜之糧,小時候他根本沒有書桌,都是在床上放張矮茶几,盤腿曲身讀書、寫功課。「小學我寫作文〈我的志願〉這個題目時,都寫著:長大以後我要蓋一座圖書館,讓小孩子可以盡情看書。」他笑說。

因為心中潛藏著「蓋圖書館」的大夢,所以大學聯考時,他刻意不填師範系統和私立大學的志願,「當老師的薪水太少,不夠蓋圖書館」,結果他一路跳過很多學校,落到志願排序很後面的「海洋學院水產食品系」。

什麼是「水產食品」系?農家子弟出身的他,只知道跟做罐頭有關;親友笑說:「做罐頭何必要念大學?」他自己也很懊惱,很想重考,但沒錢,也怕沒面子,只好硬著頭皮,從高雄坐了十個小時的平快車來到基隆就學。

雖對「水產」沒有先天的概念,但迷惘了一年後,升大二後,張清風開始用功,化學成績尤其優越,不管是生物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都念得很好,後來他能出國留學,和化學特優有很大的關係。

照理說,以張清風的家境和當時的客觀條件,研究所畢業且已婚,又考上高考,他應該趕快去上班,這是最理所當然的選擇;可是,當兵期間,他看到同梯「台成清交」的預官們,幾乎人人都在準備考托福,他也開始動念要出國留學。「我沒錢補習,只能買托福的考古題拚命背;拚死拚活才考到五百二十分,低空掠過,華盛頓州立大學看重我的化學成績而錄取我,還給了全額獎學金;我向太太借十萬元,就這樣迷迷糊糊地去了美國。」他說。

留學闖出另一條路

來到傳聞中「遍地黃金」的美國,雖然沒讓張清風撿到金塊,卻讓他的眼界瞬間大開。他不想再念「總是處理死掉動物」的水產製造,轉讀「探討生之奧秘」的哺乳動物之內分泌與生殖生理學。指導教授對他照顧有加,於是很順利地取得博士學位,返台後到母校海大任教。

回首求學之路,張清風其實一直都在作「跳脫既有道路」的轉折。當年他考初中時,「不知為了什麼」,就是堅持排開橋頭鄉,跑到高雄市去考,還被父親打了一頓;但因為念了雄中,開始有「非鄉下」的視野;考大學時,他因為不肯屈於清寒子弟首選的師範大學,竟然進入一個完全陌生的學科;好不容易研究所畢業可以賺錢了,他卻又堅持出國。

張清風感慨地說:「如果沒有出國,我的人生會很不一樣。我原是沒有出國條件的,但在人生分叉點上,往往和一般人的選擇不一樣。所以我常告訴年輕人,一定要挑戰現實環境的限制,不要被現實的模子框住。因此我當上海大校長之後,就提出『活力創新 海大躍進 』的口號,希望帶領全校,跳出既有的思惟框架。」

成長環境

更懂走出現狀

張清風當年執意不念師大,只因認為當老師賺不了錢,沒能力為家鄉的孩子們蓋圖書館;結果念到博士後,還不是大半輩子都在教書,依然兩袖「清風」!他笑說:「我當校長後,積極地為學校擴充圖書館及校史館,也算是對從小夢想的一個兌現吧!」

童年時代辛苦謀生的過程,張清風至今記憶歷歷。種田、割草、撿破銅爛鐵、為了省一格車票寧可走五公里路。「這些成長經驗,養成我不服輸、不怕苦、不怕難的性格;我至今走路很快、節省、勤勞,對我一生很有助益。」他笑說。

人生的道路上,張清風自認不是個精明傑出的人,一開始都是迷迷糊糊的,幸運的是,最後好像都作了對的決定。「因為我成長在社會的底層,一直想突破現狀。就像我現在帶領海大一樣,也不想屈於現有的環境,想要走向更好的境界。」他說。

張清風常常勸勉年輕學子,一定要奮發向上、超越自我。他說:「現代的年輕人比較容易滿足現狀,雖然現今的環境和我成長的年代不同,但我認為,基本的價值觀和生存法則是一樣的。不管在什麼年齡、什麼環境,人都要充實自己、突破自己,不要怕困難,知道自己哪裡不足,才能挑戰未來的能力。」

雖已年過耳順,張清風自覺仍像二十五歲一樣充滿幹勁。他說:「我會努力帶領台灣海洋人才的培育和產業的積極發展。我已在海大增設了幾個新系,包括海洋觀光管理系、海洋法政;明年還要成立海洋文創設計產業系。所有的海洋領域皆囊括,海大將是全世界最完整的海洋大學。中國大陸目前還得向我們取經,台灣的大學再縮併,都不能沒有海大,這是我們最驕傲的地方,也是我個人一生最大的使命。」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