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大校長 張清風 30年熱心教育 打響海洋招牌 阮愛惠 |2015.08.02 語音朗讀 5683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圖/海洋大學提供 現任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校長的張清風是道地的「海洋人」。他一九七五年自海洋大學前身的「台灣省立海洋學院」水產製造系畢業後,負笈美國取得博士學位,一九八六年二月再回到母校擔任副教授,二○一二年八月起,擔任海大校長至今。 圖/海洋大學提供 現任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校長的張清風是道地的「海洋人」。他一九七五年自海洋大學前身的「台灣省立海洋學院」水產製造系畢業後,負笈美國取得博士學位,一九八六年二月再回到母校擔任副教授,二○一二年八月起,擔任海大校長至今。 海大為畢業生策畫另類畢業典禮,校長開帆船、畢業生划獨木舟,一同跨海到基隆嶼領證書。圖/海洋大學提供 海洋大學舉辦「龍崗生態園區」—永續山林計畫植樹活動,推廣植樹減碳觀念,同時復育原有山林生態風貌。圖/海洋大學提供 文/記者阮愛惠 圖/海洋大學提供 現任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校長的張清風是道地的「海洋人」。他一九七五年自海洋大學前身的「台灣省立海洋學院」水產製造系畢業後,負笈美國取得博士學位,一九八六年二月再回到母校擔任副教授,二○一二年八月起,擔任海大校長至今。之間除了借調國科會三年,六十年的人生行路上,張清風有三十多年時間,都和海大唇齒相依,以海大為家。 因為太了解海大、太熟悉台灣海洋教育的內涵,所以針對台灣之前的幾個海事學校合併案,以及台灣目前的海洋教育發展,張清風在教育部的會議上,常常有大聲疾呼的動作。「我非常反對高雄海洋科技大學的合併案,因為這樣會傷害台灣海洋教育和海洋產業的發展。高海科大應與海大合併,把技職和高教作一條龍的接軌,讓海洋人才教育和產業發展作更好的設計。」他說。 針對日前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專刊》(Times Higher Education)公布的二○一五年亞洲大學排名指出,台灣的排名節節敗退,而中國將逐漸取代日本,成為亞洲高教的重鎮;張清風的看法則是:「台灣的大學並非那麼落後。事實上,台灣的海洋大學,是全世界以海洋為校名的大學中排名第一的;它在海洋的領域裡是最完整的,比中日韓都好,台灣人不要太妄自菲薄。」 憂台灣不善用資源 不過,張清風卻希望這則報導能提醒政府,台灣的高校優勢不再,教育部對於台灣的高等教育,應具有更宏觀的視野和更長遠的規畫。他說:「目前中國提出『一帶一路」的經濟發展政策,除了陸域的絲路,更積極發展『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而為了因應大量的海洋、海事人才之需求,他們已經大力投入教育資源,除了扶植現有的海洋、海事大學之外,近期更籌設平潭海洋大學、海南熱帶海洋大學等校,積極培育海洋人才。反觀台灣,卻在裁併海洋、海事學校。」 張清風認為,台灣海事教育人才培育的根本問題,是台灣人不重視海洋。「台灣四面環海,海洋國土的面積是陸地的五倍,我們是不折不扣的海洋國家。但早期台灣的海岸線是封閉的,很多家長甚至禁止孩子去海邊,造成我們成為不親海的民族,完全用陸權來思惟。相對於中國,台灣對海洋教育的重視和投資,真是少得可憐。」 張清風說,自古以來,不管是荷蘭、西班牙等小國,或美、英大國,都非常重視海權的擴張;至今,除了海權,海洋生物資源及全球氣候的變化,也都和海洋息息相關。「海洋教育長期被台灣忽略,甚至萎縮,而中國近年一直在擴充,代表我們的海洋思惟是保守的、沒有擴張性的。大學的整併不應只作到量的減少,應該針對專業領域特性作質的調整,避免造成另一次的高等教育災難。」他語重心長地說。 全面關注海教發展 張清風任海大校長後,極力向教育部爭取在校內成立「台灣海洋教育中心」,這是一個國家級的海教單位,具行政權力,將致力研擬在國、高中的教科書內,加入各式海洋素材,以及策畫社會的海洋活動、整合全國各縣市的海洋文化資源、促進海洋產業的發展,包括造船、航運及港灣建設等,關注的範圍很大。 張清風說:「台灣土地小,海洋是我們最大的資源。我國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貨物進出口貿易都靠海洋,國內的海洋產業,包括養殖、漁業、海洋能源、海洋管理等,都太重要了,沒有海洋我們就完啦!台灣雖是蕞爾小國,也可以擁有大國的影響力,這是我在培育海洋人才時,著重強調的精神目標。」 勇於挑戰 成就不同人生 一九五三年次的張清風,出生在高雄橋頭的清寒農家。因父母重男輕女,他得以一路升學。但家裡的經濟也因父親的好賭,難有隔夜之糧,小時候他根本沒有書桌,都是在床上放張矮茶几,盤腿曲身讀書、寫功課。「小學我寫作文〈我的志願〉這個題目時,都寫著:長大以後我要蓋一座圖書館,讓小孩子可以盡情看書。」他笑說。 因為心中潛藏著「蓋圖書館」的大夢,所以大學聯考時,他刻意不填師範系統和私立大學的志願,「當老師的薪水太少,不夠蓋圖書館」,結果他一路跳過很多學校,落到志願排序很後面的「海洋學院水產食品系」。 什麼是「水產食品」系?農家子弟出身的他,只知道跟做罐頭有關;親友笑說:「做罐頭何必要念大學?」他自己也很懊惱,很想重考,但沒錢,也怕沒面子,只好硬著頭皮,從高雄坐了十個小時的平快車來到基隆就學。 雖對「水產」沒有先天的概念,但迷惘了一年後,升大二後,張清風開始用功,化學成績尤其優越,不管是生物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都念得很好,後來他能出國留學,和化學特優有很大的關係。 照理說,以張清風的家境和當時的客觀條件,研究所畢業且已婚,又考上高考,他應該趕快去上班,這是最理所當然的選擇;可是,當兵期間,他看到同梯「台成清交」的預官們,幾乎人人都在準備考托福,他也開始動念要出國留學。「我沒錢補習,只能買托福的考古題拚命背;拚死拚活才考到五百二十分,低空掠過,華盛頓州立大學看重我的化學成績而錄取我,還給了全額獎學金;我向太太借十萬元,就這樣迷迷糊糊地去了美國。」他說。 留學闖出另一條路 來到傳聞中「遍地黃金」的美國,雖然沒讓張清風撿到金塊,卻讓他的眼界瞬間大開。他不想再念「總是處理死掉動物」的水產製造,轉讀「探討生之奧秘」的哺乳動物之內分泌與生殖生理學。指導教授對他照顧有加,於是很順利地取得博士學位,返台後到母校海大任教。 回首求學之路,張清風其實一直都在作「跳脫既有道路」的轉折。當年他考初中時,「不知為了什麼」,就是堅持排開橋頭鄉,跑到高雄市去考,還被父親打了一頓;但因為念了雄中,開始有「非鄉下」的視野;考大學時,他因為不肯屈於清寒子弟首選的師範大學,竟然進入一個完全陌生的學科;好不容易研究所畢業可以賺錢了,他卻又堅持出國。 張清風感慨地說:「如果沒有出國,我的人生會很不一樣。我原是沒有出國條件的,但在人生分叉點上,往往和一般人的選擇不一樣。所以我常告訴年輕人,一定要挑戰現實環境的限制,不要被現實的模子框住。因此我當上海大校長之後,就提出『活力創新 海大躍進 』的口號,希望帶領全校,跳出既有的思惟框架。」 成長環境 更懂走出現狀 張清風當年執意不念師大,只因認為當老師賺不了錢,沒能力為家鄉的孩子們蓋圖書館;結果念到博士後,還不是大半輩子都在教書,依然兩袖「清風」!他笑說:「我當校長後,積極地為學校擴充圖書館及校史館,也算是對從小夢想的一個兌現吧!」 童年時代辛苦謀生的過程,張清風至今記憶歷歷。種田、割草、撿破銅爛鐵、為了省一格車票寧可走五公里路。「這些成長經驗,養成我不服輸、不怕苦、不怕難的性格;我至今走路很快、節省、勤勞,對我一生很有助益。」他笑說。 人生的道路上,張清風自認不是個精明傑出的人,一開始都是迷迷糊糊的,幸運的是,最後好像都作了對的決定。「因為我成長在社會的底層,一直想突破現狀。就像我現在帶領海大一樣,也不想屈於現有的環境,想要走向更好的境界。」他說。 張清風常常勸勉年輕學子,一定要奮發向上、超越自我。他說:「現代的年輕人比較容易滿足現狀,雖然現今的環境和我成長的年代不同,但我認為,基本的價值觀和生存法則是一樣的。不管在什麼年齡、什麼環境,人都要充實自己、突破自己,不要怕困難,知道自己哪裡不足,才能挑戰未來的能力。」 雖已年過耳順,張清風自覺仍像二十五歲一樣充滿幹勁。他說:「我會努力帶領台灣海洋人才的培育和產業的積極發展。我已在海大增設了幾個新系,包括海洋觀光管理系、海洋法政;明年還要成立海洋文創設計產業系。所有的海洋領域皆囊括,海大將是全世界最完整的海洋大學。中國大陸目前還得向我們取經,台灣的大學再縮併,都不能沒有海大,這是我們最驕傲的地方,也是我個人一生最大的使命。」 前一篇文章 文學大師瘂弦 奉文字為志業 視編輯為德業 下一篇文章 菩提長青村村長 陳芳姿 熱門新聞 01【視覺DJ】湧泉洗衣池2025.04.2702巾幗不讓鬚眉——辜嚴倬雲燦爛的一生2025.04.2503林育嫻 讓森林療癒變成生活方式 2025.04.2604【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5吃蔬果補膳食纖維 助腸道代謝防發炎2025.04.2506【城市浮光】新山也有春天2025.04.2507蝙蝠倒掛睡覺有祕密2025.04.2508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9【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2025.04.2710【第十七屆 台積電 青年書法暨篆刻大賞】篆隸楷組參獎2025.04.25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縱橫演藝界天后胡錦 餘音繞梁數十載 再唱《梁祝》經典品牌教父 施振榮 勇氣源源不絕 壯遊青春創人生傳藝金曲年度最佳演員 小咪渾身形容詞 演出峰回路轉人生台灣版畫之父 廖修平 刻畫寶島風情 傳承藝道薪火音樂家李哲藝 勤耕樂音福田 撥動聽者心弦雙金影后 楊貴媚 處世貫徹善與愛 傳承戲骨風範 作者其他文章牙醫藏樂魂 陳維斌創作台語歌縱橫演藝界天后胡錦 餘音繞梁數十載 再唱《梁祝》經典世界郵展 東西逸品大PK大學校長論壇—韓國威德大學 佛教應像手機 親近每個人大學校長論壇—澳洲西雪梨大學 樂於推廣南天大學特色大學校長論壇—布達佩斯佛教大學 天主教國家 推動佛教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