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大師瘂弦 奉文字為志業 視編輯為德業 阮愛惠 |2015.07.26 語音朗讀 4423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瘂弦在編輯台工作的身影。圖/林耀堂、瘂弦提供 圖/林耀堂、瘂弦提供 瘂弦受訪時展示他蒐集的《人間福報》。圖/林耀堂、瘂弦提供 瘂弦年輕時與周夢蝶合影。圖/林耀堂、瘂弦提供 瘂弦一家幸福合影。圖/林耀堂、瘂弦提供 文/記者阮愛惠 當代文學大師瘂弦,身兼詩人、主編、文學評論家等多重身分,他除了以現代詩享譽文壇外,更以四十五年的時間,主編了《創世紀》、《幼獅文藝》及《聯合報》副刊等重要期刊雜誌,不但帶動了當時的文學風潮、更影響了許多文壇後進,被尊為文壇的領航者及文學導師。 一九三二年次的瘂弦,原是河南南陽的農村孩子。十七歲那年,隨著軍隊來到台灣。從平原到海島,戰火剝奪了一位少年成長期間最需要的物質滋養,卻也迫使他饑渴地從文學世界裡找到慰藉和抒發。少年時期就確立以文字為志業的瘂弦,曾與洛夫、張默共同創辦《創世紀詩刊》;一九六六年他自軍中退伍之後,至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作家寫作計畫」訪問兩年,並自威斯康辛大學獲碩士學位,回國後展開了將近半世紀的編輯台生涯。 文人性格 富有使命感 瘂弦的詩作溫柔深邃,常流露濃厚的社會關懷及人性探索。其詩全集有洪範版定本的《瘂弦詩集》行世,產量不多,卻廣為後人傳誦。瘂弦坐上編輯台後不再寫詩,專力編務,以特有的溫情、智識、人緣風度,打造出一份刊物版面的獨特風格和卓越品味,並致力於社教推廣和文學評論工作,展現一位文人的大志氣和使命感。 瘂弦在華人文壇的貢獻良多,十多年前,他自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期刊部總編輯及《聯合報》副刊主任之職退休之後,雖移居加拿大,仍與華人文壇保持密切互動。二○一二年,瘂弦榮獲第二屆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貢獻獎殊榮;今年六月,國家圖書館與趨勢教育基金會,則策畫了一系列「二○一五向瘂弦致敬」的活動,以瘂弦的文學之路為軸,透過其著作、手稿及其書信的展示及座談會、電影放映等活動,重現屬於台灣文學的黃金時代。本活動自即日起至二十五日止,於國家圖書館文教區一樓展覽廳舉行。 謙謙儒者瘂弦,並不以自身做過的事自豪,他信手賦就一詩,道盡了他半生與紙筆相伴的心聲:「我們是尊敬文字最後的一代╲我們寫了 大量的信╲寫文章是字斟句酌╲純潔、認真 值得懷念╲不是 我多麼重要╲是我接觸的人 重要╲不是 我多麼了不起╲是我接觸的時代 了不起」。 期許文壇 以佛心為文心 瘂弦日前造訪佛光山台北道場時,大筆一揮,題贈了「以佛心為文心」墨寶給台北道場。 瘂弦的原生家庭是傳統佛道信仰,但結婚後他隨太太信仰基督教。他說:「星雲大師說,凡是宗教,你信仰它,它就是佛、是神;不信它就是魔是鬼,佛魔之間,有你自己的選擇。要想提高自己的生活和品德,必須靠宗教。我是基督徒,但我認為佛典裡有很多想法和《聖經》是相通的。」 瘂弦並認為,中國古代的儒者都和佛學結合在一起,佛教對中國人的精神影響是非常大的。唐以後中國的文學,尤其是禪宗文學,豐富了中國文學的內容。「我寫『以佛心為文心』,是希望現今社會能再恢復盛唐以後的文風,把佛教的思想拿來豐富文學的表達內容,尤其禪學對詩的影響是非常好的。」 「以佛心為文心」這句話,瘂弦認為也可以倒過來論,就是「以文心為佛心」。在文壇上,瘂弦見識過「以文心為佛心」的文人,就是前輩作家、編輯家林海音。「作家林海音女士七十歲生日那天,文友齊集向她道賀。子敏送她一幅對聯,說海音女士是『這裡拉人一把,那裡拉人一把;這裡放人一馬,那裡放人一馬』。」?弦認為,林海音這種「拉人一把、放人一馬」的胸襟,正是佛心普施濟眾的體現。 不吝嗇鼓勵 提攜後進 後來,瘂弦更把子敏讚誦林海音的話,當作自己的座右銘。他說:「我當編輯很久,幫過很多人,我是把編輯工作當作德業來做的。我常說我能聞到天才作家的香味。有很多刊物,光是採花而不種花,沒有知名度的人一律退稿;我在編輯台上時,重視名家但也注重新人的培養,我可說是歷來寫信給作者數量最多的一位編輯,粗估大約有三千多封,都是我在編輯台上一筆一畫寫就的。有人說我是伯樂、編儒;我也許配不上,但我確實是有這樣的熱情。」 過去瘂弦辦公室裡有一堆堆全國副刊的編輯姓名、地址、電話,年輕人寄來稿子,他看了若覺得不錯,雖然沒有刊登,但他會寫信告訴對方:「你很有希望,你的稿子已經接近發表的邊緣,只是北部的這幾家報紙競爭太慘烈了,我希望你繼續努力,再次揮軍北上,直到你攻陷這些北部報紙副刊為止。」 瘂弦會把幾家報紙副刊的地址資料連同他的信,寄給那位年輕寫作者,他們往往感動得不得了。「我覺得我們編報紙就像傳道一樣,要做到最徹底。這些年輕人有的受到我的鼓勵之後,從此走上寫作之路,後來成為文壇的重要人物,這就是以文心為佛心的實際作法。」 他認為,佛光山一直以來,作的都是以佛心為文心的工作。他以一位編輯同道吉廣輿先生來作例證:「吉廣輿在佛光山的文化出版系統裡貢獻很大,我受他的影響不少。這樣的事業,也就是我所說的『德業』,每個人都能完成的,而且完成時非常快樂,能達到弘一法師所說的『花枝春滿,天心月圓』的境界!」 人生三業 必須用心追求 八十四歲的瘂弦,回首平生步履,以「學業、事業、道業」三業,來提示一般人一生中應有的三段追求。 瘂弦指出:「人年輕時攻學業,青年時創事業,老來了,就要修德業。」他引述姚一葦先生的話說:「三十五歲以前,應完成學業,重要的書要讀完,同時要學好一種外國語文,才能有世界觀,一生受用無窮。」以從事文學者而言,瘂弦表示:「可以找好的老師來開書單,建立知識的架構和學術的系統。通識必須懂,更要有地理和歷史的知識。一個人一生中,若沒有遇到好的老師,是很可惜的事。」 此外,還要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好的朋友是最佳的學習夥伴。我和朋友合辦的《創世紀》詩刊至今六十年了,我們還在一起相互激盪。柔性的學習社團對一個人非常重要,它可以是精神堡壘,也可以是避風港。」他說。 四十歲以後,如果已對事業有了認定,瘂弦建議不要改行。「人生如跑馬拉松,要克服許多困難。每個人的事業階段,都會受到很多壓力和傷害,可能會厭世,必須自我肯定早年的宗旨和允諾,自我期許、鼓勵自己。通常人的失敗都在事業期中點,若能撐得下去,就能贏得勝利。」 回饋社會 度中年難關 瘂弦指出,中年時期的挫敗感,要靠外來的許多力量來度過難關,其中最有力的就是宗教。他說:「我最近讀《人間福報》很多文章,大師的幾句話說得非常好,他說:『要有平等的性格,要有「佛教靠我」的觀念,要有「與病為友」的想法,要能對社會救苦救難,要珍惜生命、愛護生態、重視心靈環保等。』這些話,相當能為中年的難關作支持。」 瘂弦說,人生中的學業和事業,因為有很多客觀因素的影響、環境的變數,有時不能操之在己;但是德業,卻是每個人努力就可以有所成就的。他舉慈善家陳樹菊來作例證:「現代的人常認為講求德業是迂腐的想法,事實上,如果人的一生什麼都有了,但德業是零分的話,卻是非常悲哀的。早年忙於事業、學業無暇他顧的人,最後也要給社會一些東西,那就是德業人生的開始。」 瘂弦認為,一個人不一定要成為人上人,也可以成為人中人就好。「學業可以是出發,事業是開展,而德業就是完成。俗話說:蓋棺方可論定。如果沒有德業作基礎,學業、事業,只是沙灘上不堪一擊的小沙堆罷了。人生所有的成就就像一顆顆的珍珠,德業就如一條紅繩把它們串連起來;有了道德作基礎,學業事業方能傳承而不朽。」他說。 前一篇文章 醫生作家 侯文詠 重人文淡名利 放大生命格局 下一篇文章 海大校長 張清風 30年熱心教育 打響海洋招牌 熱門新聞 01【視覺DJ】湧泉洗衣池2025.04.2702巾幗不讓鬚眉——辜嚴倬雲燦爛的一生2025.04.2503林育嫻 讓森林療癒變成生活方式 2025.04.2604【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5吃蔬果補膳食纖維 助腸道代謝防發炎2025.04.2506【城市浮光】新山也有春天2025.04.2507蝙蝠倒掛睡覺有祕密2025.04.2508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9【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2025.04.2710【第十七屆 台積電 青年書法暨篆刻大賞】篆隸楷組參獎2025.04.25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縱橫演藝界天后胡錦 餘音繞梁數十載 再唱《梁祝》經典品牌教父 施振榮 勇氣源源不絕 壯遊青春創人生傳藝金曲年度最佳演員 小咪渾身形容詞 演出峰回路轉人生台灣版畫之父 廖修平 刻畫寶島風情 傳承藝道薪火音樂家李哲藝 勤耕樂音福田 撥動聽者心弦雙金影后 楊貴媚 處世貫徹善與愛 傳承戲骨風範 作者其他文章牙醫藏樂魂 陳維斌創作台語歌縱橫演藝界天后胡錦 餘音繞梁數十載 再唱《梁祝》經典世界郵展 東西逸品大PK大學校長論壇—韓國威德大學 佛教應像手機 親近每個人大學校長論壇—澳洲西雪梨大學 樂於推廣南天大學特色大學校長論壇—布達佩斯佛教大學 天主教國家 推動佛教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