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長青村村長 陳芳姿 文/記者阮愛惠 圖/林耀堂、長青村提供 |2015.08.09 語音朗讀 7348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長青村裡的新業務,製作豆腐。 每年九月二十一日,村內都會舉辦祈福活動,撫慰失去家的老人。 九二一地震十周年,長青村舉辦同樂會,讓老人從快樂中忘卻悲傷。 長青村裡講求自食其力,老人不但打理自身生活,還會盡力為村子勞動。如老人家在村內咖啡店服務。 村內種菜,不但可自食,還能銷售,賺取微薄收入。 陳芳姿(左)與先生王子華(右),發心照護無依老人。 成立於二○○○年三月的埔里「菩提長青村」,位於埔里鎮近郊的籃城里,占地不到一公頃,是一個有七十五間組合屋的老人社區。它的土地屬台糖所有,原是九二一大地震後,為了安置無依的單親媽媽和老人,由YWCA、埔里鎮公所及華僑銀行一日捐共同協力所建構。首任村長陳芳姿,以不支薪的義工身分服務至今,十六年來,在陳芳姿及其夫婿王子華的帶領下,加上相關單位的輔導,這裡已發展成一個自給自足、功能完整的老人社區;當年種下的樹木已然成蔭,戶戶花草如茵;屋後菜園四時繁茂、生生不息。來到這裡,滿目的綠意在在宣告著「老,無老」的意境。 記者到訪時,陳芳姿正和工作人員在廚房內忙著煮豆漿、做豆腐。製作非基改的純手工豆腐,是長青村的最新「業務」,緣於一位出家法師的慈悲,提供長青村設備和技術,於是全村卯起來做,自吃之外,還能接些訂單賺點錢。連串工序的小空檔裡,滿身大汗的陳芳姿出來坐在馬拉巴利樹下受訪,談到擔任長青村村長十六年的「感言」,她帶著一貫的爽朗笑容說:「當初要是想得夠清楚,打死我也不會做啦!」 十六年前陳芳姿三十八歲,是埔里鎮上知名野菜餐廳「七巧屋」的老闆娘。「地震前幾年,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幾年。我賺到錢、還了債、夫妻感情很好、結交了很多旅遊界的好友……我兢兢業業地開店,和先生用心訓練幾個家庭經濟有問題的孩子作內外場,期待他們以後可以出去開分店。那時人生充滿了夢想,壓根沒想過會遇到那麼大的災難!」她說。 九二一地震 開啟另一人生 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日晚上,陳芳姿在日月潭參與業務會議,夜裡入住天廬飯店。「第三次餘震發生時,我親眼看見八層樓的飯店倒下來,當下我心裡只有一句話:『這是真的嗎?』一陣煙塵揚起,天廬的總經理望著化為瓦礫的飯店,跌坐在地上。」 陳芳姿的店和住家雖然都沒有倒,但內部完全崩亂,無法居住。震災後,所有的災民都不敢住在自己的家而睡帳篷,財團法人佛香書苑文教基金會投入救災過程中發現,許多老人住在簡陋的帳篷內相當不便;基金會執行長釋體通法師於是向埔里「菩提園」佛教大樓商借空餘的房間,安置這些老人,並委託陳芳姿夫婦管理。 原先規畫一年後結束,後來發現很多老人根本回不去原來的家;加上收容人數逐漸增加,陳芳姿跑去找當時的埔里鎮長張宏銘想辦法。張鎮長正好在積極籌蓋組合屋,於是決定把「菩提園」的老人家移到現今的所在,命名為「菩提長青村」。 老人沒安全感 用心開導 基金會商請陳芳姿出任長青村村長。當時她已經找到一塊空地,準備再起爐灶,重建「七巧屋」餐廳。但先生說:「開餐廳可以等,老人家不能等。」促使她答應接手「村長」之職,而且很阿沙力地說:「我在長青村一天,就不領這裡的薪水!」 她說:「那時以為兩三個月後就能底定,我可以回去繼續餐廳事業。誰曉得沒那麼容易,不是提供老人吃、住就好,後續還有老人的情緒管理、病痛醫療及往生善後等問題。剛進駐村內時,有好幾位老人家都說很想自殺。我很驚訝,因為他們不久前才被人從瓦礫堆中救出來,好不容易活下來,為什麼還想死?」 陳芳姿夜裡不敢睡,和另一位夥伴輪流守護,規定老人不可鎖門。後來她慢慢了解,原來老人怕「沒有未來」,怕他人的好心不一定長久。「後來經過我們的安慰和陪伴,他們身心靈狀況才愈來愈好,竟然還說:『嘸知吃老還有人愛哪,我不想死了,還想吃到百二歲哩!』」她笑說。 老人找到活下去的理由,卻也成為陳芳姿離不開的牽絆。沒想到這一留就留到現在,因為老人特別容易在夜裡出狀況,這十多年來,她晚上很少睡好覺。 陳芳姿從最初排解老人吵架,被老人斥喝﹕「查某囝仔郎不懂站到旁邊去啦!」而今已是「老神在在」的村長,更是年輕義工、職工口中的「阿娘」。重開餐廳的夢不知擱置何方了,倒是「讓很多人有飯吃」的這個天命,用另一種型式在行使。 佛法、親情 老他人之老的動力 陳芳姿的原生家庭是佛道教信仰,結婚後,婆婆帶著她去聽星雲大師在國父紀念館的弘法,加上妹妹開始學佛的接引,她也愈來愈親近佛教,回到埔里家鄉後,她亦曾到靈巖山寺當義工。 長青村的成立雖緣自佛教團體,但陳芳姿尊重每位村民的信仰,也希望他們能堅持自己的信仰到最後。至於她個人,有空時會到附近的地藏院作早晚課,每年年終也會在村內舉辦一場三時繫念法會。她說:「我在這裡看到很多老病死,長年承受負面情緒;當我去作早課時,感覺心靈沉澱,能生出智慧;而地藏院的晚課常為喪家作七,當大家一起共修時,我感受到慈悲的撫慰。佛教是我心靈力量的來源,法師一句話就能點醒我,以前為一件事難過三天,現在可能只要三個小時就轉化了,哈哈哈!」 早些年,陳芳姿常常感到不平衡。她說:「我到底招誰惹誰?這些老人和我非親非故,我為什麼要承受他們的老病死?外面的人還說我在斂財!以前我有很多怨,但這些年我一點怨都沒有了。我明白這個階段該做這些事,於是我就認真做;至於它什麼時候結束?老天自有安排,我不去想,起碼我用心了、我經歷了,就沒有遺憾。」 感到困頓的時候,陳芳姿就在心中默默地對佛菩薩說:「您若真的要我繼續走下去,您就要讓我開竅長智慧啊!教我該怎麼辦哪!」說也奇妙,在那之後,常常腦袋瓜子就突然「登」的一聲,靈光乍現,很多事情,都能心開意解、逢凶化吉。 佛法是依靠,手足之間的溫情,更是支持陳芳姿和王子華能一直「老他人之老」的動力。陳芳姿的小姑,顧慮兄嫂都沒有收入,十六年來,每個月都從她有限的月薪中,抽出兩萬元給兄嫂;其他的手足們,則時不時幫他們出旅費、購物品;除了物質上的補助,更有精神上的打氣和關注。「佛法的指標、法師的教誨、善知識的陪伴……我得到的比付出的多太多了!如果這是我這輩子該面對的課題,那我就認真去面對吧!至少現在的體力還能負荷,而且做得很開心!」 老.無老 培養長者積極生活 目前菩提長青村的土地,是由暨南大學以「現況承租」方式租用;至於經營的模式,主要靠營利自生的收入、民間小額捐款及透過各種方案申請政府補助。 長年來,老人家都是免費入住長青村,但他們必須生活自理,且在能力範圍內參與共同的勞動。老人們在村內種菜、做手工藝、成立唱歌跳舞的表演隊、種植物賣盆栽、賣咖啡、到夜市擺攤、辦餐、接外燴等;近來有麵包店在結束營業之後,送他們全套的機具,還有法師教大家做手工豆腐,於是又開發了吐司和豆干、豆漿等新產品。 陳芳姿說:「我們不想影響日常的生活,所以不接大量的訂單。我們賺一元是一元,開源節流,總算撐到今天。長青村從未對外募款,因為我始終覺得,捐款不是真正的善事。我希望捐款者是來長青村參觀過,真正理解我們之後再捐款的。」 終極目標 老有所用 長青村十六年來收過兩百多位老人家,所有社會上常見的老人問題,陳芳姿幾乎都碰過了。「並不是有子女的老人就不需要幫忙,有子女的老人有時比沒有子女的更可憐,因為他們內心背負的擔子更多,雖然自己吃住無虞,心裡還是掛念著孩子的工作、孫子的註冊費等。」 當然也有一些是年輕時不負責任、拋妻棄子;或者是不善理財,老來一無所有的社福邊緣老人。陳芳姿感慨地說:「以前我從未想過『老』,雖然沒有子女,總以為存夠了錢就不用擔心;現在看過這麼多型態的老年生活,我一直在思考,要如何過我的老年生活?」 人口老化已是世界共同的問題,它耗費的社會成本很高,政府很難概括承受。「長青村的模式可說是社會成本最低的,它把一群年紀相仿的人集中在一起養老、共老、伴老。村內的老人透過互助,提供彼此所需之服務,除了減輕社會資源,更能逐漸帶往自給自足,甚至產業化的經營模式,不只是『老有所養』,而是朝向『老有所用』、『自養其身』、『老人自力自享商機』、『創造服務就業』的方向邁進。」 陳芳姿認為,上一代的人,比較沒有規畫自己老年的概念,這一代應該會比較清楚。「長青村的老人目前只有二十多位,我現在已不只是為長青村的老人努力,而是在為一個『老有所用』的理念努力。」 前一篇文章 海大校長 張清風 30年熱心教育 打響海洋招牌 下一篇文章 影像藝術家王小棣 透過鏡頭看台灣 關懷各階層人文 熱門新聞 01新加坡佛光山 響應多元宗教慈善關懷2025.10.2002【閃文集】 一生擁抱自然——珍‧古德2025.10.2103祈福.勝尾寺2025.10.2004佛光慈善音樂會 援助北宿霧重建2025.10.2205【小城故事】 兩冤家2025.10.2106東禪寺考生祈福會 助正念自信應考2025.10.2207行動奶奶傳奇 1年淨化52海灘2025.10.2008【歡喜收穫】 圓一個幸福園藝夢2025.10.21093佛光人行佛敬老孝親 老人節獲表揚2025.10.2010佛光山新馬寺 為逾2200考生祈福2025.10.21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縱橫演藝界天后胡錦 餘音繞梁數十載 再唱《梁祝》經典品牌教父 施振榮 勇氣源源不絕 壯遊青春創人生傳藝金曲年度最佳演員 小咪渾身形容詞 演出峰回路轉人生台灣版畫之父 廖修平 刻畫寶島風情 傳承藝道薪火音樂家李哲藝 勤耕樂音福田 撥動聽者心弦雙金影后 楊貴媚 處世貫徹善與愛 傳承戲骨風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