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大師 白先勇 將還原歷史與崑曲當作使命

整理報導/編輯杜晴惠 |2015.07.26
2662觀看次
字級
白先勇,1937年7月11日出生於廣西省桂林臨桂縣,台北市建國中學、台大外文系畢業,父親白崇禧為陸軍一級上將,曾任國防部長。圖/資料照片
民國五十二年,白先勇赴美留學,父親白崇禧於松山機場送行,這是父子倆最後合照。圖/白先勇提供
二○一三年白先勇(前排右三)與蘭花班演員在蘇州滄浪亭相聚。圖/王盛弘
父親白崇禧是中國近代歷史的名將,白先勇提供多幅珍貴的史料照片,逐一解說父親的征戰故事。圖/喻文玟
青春版《牡丹亭》首次在福州上演,吸引許多民眾觀看。 圖/中新社

整理報導/編輯杜晴惠

自二○○四年青春版《牡丹亭》之後,備受兩岸推崇的文學大師白先勇一直活躍於大陸傳統戲劇界,先後擔任蘇崑大戲《玉簪記》、《西廂記》的藝術總監。日前和蘇州崑劇院合作的新作品《白羅衫》首次彩排,白先勇對陸媒記者說,「在新版《白羅衫》中,人物的塑造將更加豐富和飽滿,主人公徐繼祖的悲劇意味也會更突出。」雙方合作的感覺就像當年的青春版《牡丹亭》。

這齣《白羅衫》原著為明代無名氏作品,在清末戲台上呈現時,分為《賀喜》、《井遇》、《遊園》、《看狀》、《詳夢》、《報冤》六齣,其中尤以《看狀》一折最為知名。白先勇邀請台灣、上海等兩岸劇作家和崑劇表演藝術家,仔細研究傳統版《白羅衫》,將蘇崑新版的《白羅衫》改為《應試》、《井遇》、《遊園》、《夢兆》、《看狀》、《堂審》六齣。

為父親拍攝紀錄片

白先勇曾以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台北人》、《紐約客》,散文集《驀然回首》,長篇小說《孽子》等聞名兩岸文學界,但近年來關注的重點一直是崑曲演出,據陸媒報導,現在他轉向崑曲教育,先後在北京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及台北大學開設崑曲課,希望崑曲這門傳統藝術在校園裡生根。

另一方面,他也積極重整有關父親白崇禧所經歷的歷史事件,並為父親作傳。今年五月,由他監製的歷史紀錄片《關鍵十六天: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在台北首映,這部費時兩年拍攝的片子,還原了父親白崇禧在二二八事件中所扮演的關鍵性角色。

白先勇在首映會上說,製作紀錄片呈現父親在事件後來台所做的宣慰工作,也是為了補齊那塊歷史拼圖,「全面了解歷史是第一步,此後才有可能去理解,最終達成諒解」他說。

二○一二年他出版《父親與民國:白崇禧將軍身影集》一書,在兩岸、香港及歐美漢學界,引起很大回響。另一本《止痛療傷: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去年在台灣出版,今年三月在大陸出版。白先勇說,「父親在世時對我們很嚴格,我都躲著他,現在很後悔。希望能透過史料重新了解他,也希望這些書對兩岸人民互相理解、大陸民眾更理解台灣有所幫助。」

八年抗戰不應遺忘

「回憶戰爭,是為了防止戰爭;講日本(當年)的殘酷,並不是要煽動對日本的仇恨。現在年輕一輩該做的,是不要遺忘這場災難。」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七十周年,白先勇在一場講座上說。

童年在戰爭炮火中度過,加上父親幾乎都在戰場上,每當日本飛機轟炸,當時住在桂林的白先勇必須每天跑防空洞,有時候半夜聽到警報聲,也得趕快起床避難。他說,抗戰是一場大災難,人民傷亡慘重。幾百萬官兵為了保衛國家,保衛民族而犧牲生命,抵抗日本的侵略,這段歷史不應被遺忘。「如果不要別人忘記歷史,自己就不應遺忘歷史。」他說,「一個民族如果忘掉歷史,那就是得了失憶症,將來一定是很茫然的。」

了解真相走出傷痛

今年香港書展,白先勇受邀參加,發表《止痛療傷: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講到父親,他說:「父親是我心目中的大英雄,而讓更多人認識崑曲藝術則是我的文化使命。」

在十五歲懵懂年紀移居台灣,並不了解父親當年肩上的重任,他只記得當時有很多人見到他都特意提及父親,感恩他當時的善念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尤其父親過世時,登門弔唁的人很多都是他「不認識」、「沒見過」 的陌生人。之所以將書名取為《止痛療傷》,白先勇在香港書展的發表會上解釋,是為了還原歷史、填補空白,讓人們了解真相,最終走出傷痛。

作品受到佛教影響

而誠如白先勇所述,父親長年在外,他從小就浸淫在文學的世界裡,閱讀大量中國民間故事和古典作品。例如《薛仁貴征東》、《樊梨花征西》、《說唐》、《蜀山劍俠傳》、《啼笑姻緣》;巴金的《家》、《春》、《秋》;《三國》、《水滸》、《西遊記》,尤其是《紅樓夢》,對他影響最深。

一直進入大學,白先勇才開始受西方現代文學思潮的影響,閱讀西方現代派作家作品,在創作上也開始模仿西方文學。但是畢業後,進入美國愛荷華創作班學習班,又把注意力轉向中國歷史文化和文學的研究。

有一回接受《鳳凰周刊》採訪。問他作品受回教影響多,還是佛教?他說,佛教。儘管念過天主教學校,但隨著年紀漸長,他說他偏向佛教。儘管父母都信奉回教,中國回教協會就是他父親所創立的。

奉曹雪芹為師

《紅樓夢》裡體悟人間事

一九九四年白先勇從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退休後,除了熱中崑曲傳承外,從沒想過再教書。「我雖然很愛教書,喜歡學生,但是二十九年也夠了,我想換個人生跑道,做好多我想做的事!」白先勇說。

直到去年,他才回母校台大教授《紅樓夢》。原本只教一個學期,但一個學期只教完前四十回,於是,再延一個學期,沒想到這次教到第七十回,選到這門課的同學感覺賺到了,開心地上了三學期文學大師的課。

首度回台任教,校方刻意低調,安排三百多個名額,但一開放報名就吸引二千多名學生選課,大師魅力可見一般。

《遠見》雜誌採訪選課學生,台大農經系的張韻潔說,剛選到課時,她馬上PO臉書昭告天下。而且不只學生爭相選課,連企業界的夫人團也來報到。像是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夫人張淑芬、雲朗觀光集團董事長辜懷如等也來旁聽。

事實上,這堂課程背後的推手,是趨勢科技共同創辦人陳怡蓁,自二○○七年開始,趨勢教育基金會每年捐贈百萬元以上,在台大開設「白先勇文學講座」,講座邀請過馬悅然、李歐梵、葉維廉、李渝等人。

小說體現中國人價值

白先勇教授的《紅樓夢》,其實是他在美國任教時的招牌課程。他曾說:「《紅樓夢》是最能體現中國人價值觀的一本小說。許多人得意時是儒家,不得意時就偏向道家。進可攻,退可守,中國民族沒有垮掉,就是靠這些價值在支撐,」白先勇說。

過去曾有文學評論家分析,白先勇的創作深受《紅樓夢》影響,當媒體問他,他不否認,「曹雪芹是我的老師傅!影響我最多的是對話,每個人一張口,就要表現出個性,這很要緊。」

白先勇說《紅樓夢》中存在著兩股力量。一是重視世俗成就與理法的儒家思想,以賈母與賈政為代表。另一是重視性靈,看來一無所成,卻有對眾人的悲憫之心。

人生就是一座大觀園

選修這門課的學生李秉樞說,白先勇上《紅樓夢》是按照章回逐章說故事,像個說書人。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的夫人張淑芬也說:「聽白老師講《紅樓夢》,不像在看一本書,反而像一部生動的劇本!」

「人生就是一座大觀園,由興到衰,都是自然的過程。」白先勇對著學生如是說,他以兩大主軸解讀《紅樓夢》,一是賈府從繁華走向衰落的過程;二是賈寶玉歷盡紅塵,最終走向出家的過程。上完課的學生蔡辰敏說,在往後人生中,都會記得白老師說過的話,面對生老病死,或許更能淡然處之。

小檔案

白先勇,1937年7月11日出生於廣西省桂林臨桂縣,台北市建國中學、台大外文系畢業,父親白崇禧為陸軍一級上將,曾任國防部長。

家中排行第8的白先勇,7歲時,經醫師診斷患有肺結核,不能就學,因此,童年時光多半獨自度過。1946年隨著抗戰勝利搬遷至上海和金陵,小學就讀於南洋模範小學。1948年遷居香港,曾就讀九龍塘小學及喇沙書院,不久國民黨國共內戰失敗,白先勇與家人於1952年移居台灣。

1958年大學3年級時,在《文學雜誌》發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說《金大奶奶》;兩年後,與台大同學歐陽子、陳若曦、王文興、李歐梵、劉紹銘等共同創辦《現代文學》雜誌,影響台灣文學發展。

1962年,母親過世,他飛往美國愛荷華大學的愛荷華作家工作室學習文學理論和創作研究,當時父親也來送行,這是白先勇與父親最後一次會面。

1965年,取得藝術創作碩士學位後,前往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教授中國語文及文學,從此在當地定居,直到1994年退休。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