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及中國等五個大國與伊朗達成核子協議,對伊朗的經濟制裁將在明年年初取消,堪稱冷戰後最重大的突破。這份協議還待美國國會同意,目前反對聲不少。前國務卿季辛吉說,無法改變伊朗對西方的敵意。
但核子協議若能執行,將結束美國、伊朗三十多年的對峙,且是「受到聯合國安理會制裁」的國家,首次透過外交(而非戰爭)結束制裁。不用軍機,而用握手達成,可謂不簡單的大翻轉。
綏靖政策? 意見分歧
此協議被稱為歐巴馬的最大豪賭,被一些人譴責為令人震驚的誤判。共和黨十分疑慮,民主黨審慎歡迎。共和黨籍眾院議長貝納稱伊朗是個「危險政權」,這項協議是為伊朗核武鋪路。
共和黨總統參選競爭者傑布布希抨擊稱,這項協議是「綏靖政策」,綏靖政策是指「對侵略者姑息、退讓,犧牲別國利益以求暫時的和平與苟安的妥協。」但歐巴馬已宣示,國會若不同意,將是不負責任之舉,他一定予以否決。國會兩院必須以三分之二票數才能推翻總統的否決。
以色列視伊朗為可恨敵人,反應在意料中,總理納坦雅胡稱此協議為「歷史性錯誤」。但伊朗國內,無論改革派或保守派都表示歡迎,視為勝利,將讓伊朗成為地區大國。強硬派則保持沉默,因為這是最高領袖哈米尼拍板的。
伊朗總統羅哈尼表示,此協議為該國的國際關係「開啟新篇章」,為「錯誤、不公平和不人道的」制裁畫上句號,「這是伊朗民族遭遇不公正的結束,世界新合作的開始。」
歷史時刻 伊朗人歡呼
核協議簽署當晚,伊朗首都德黑蘭和主要城市民眾走上街頭,載歌載舞,歡慶伊斯蘭革命三十六年來,具有轉折意義的歷史性時刻。民眾希望制裁取消後,結束伊朗在國際社會的孤立,緩和伊朗的經濟不振,改善生活。
伊朗主要改革派、德黑蘭前市長卡巴奇表示,核協議意義重大,不亞於一九八八年與伊拉克達成的兩伊停火協議。在恢復中東地區的和平和安全上,世界多了一個新夥伴。
歐巴馬必會在歷史留名,但歷史地位還難說。他會是和平締造者,還是綏靖主義者,要看後續發展。
歐巴馬的賭注,被拿來與四十多年前的尼克森相提並論。尼克森與季辛吉訪問中國大陸,開啟雙方關係正常化。當時中國已建立小型核武庫,而且明顯有著建立全球影響力的遠大目標。
協議不完美 但很必要
歐巴馬的理念有跡可尋,二○○八年競選時就強調,要以外交手段解決紛爭,而且願意與敵人對話。就職演說中更說,即使貪腐、欺騙、打壓異己的政府,「若你們鬆開拳頭,我們將與你們握手」。
「與伊朗達成協議,擊敗伊斯蘭國(IS),在支離破碎的中東亂局中,是美國和西方的當務之急。」紐約時報專欄作家羅傑科恩表示,「伊核協議不完美,但很必要。」
美國制裁他國,可曾有過圓滿結果?古巴從未屈服,直到最近美國推動融冰。北韓還是「邪惡國家」,俄羅斯目前看來,站得很穩。至於伊朗,羅傑科恩說:「制裁永遠不會讓這個驕傲的國家妥協。它寧可餓死也不屈服。」
伊核協議的目標,簡單說,就是不讓伊朗發展核武,限制鈾濃縮、核設施,避免轉換為軍事用途。未來十至十五年,伊朗只有非常小的機會可取得核武器。在這段期間,美國不需要「選擇接受有核武能力的伊朗,或是動武對付它。」
中東政策 矛盾而有理
羅傑科恩警告,美國或以色列若把炸彈投在波斯大地,將引發可怕後果,捲入德黑蘭最極端的教派衝突,令中東暴力衝突加劇。「那將是一場漫無目的戰爭,或者說是一場基於謊言的戰爭。這種戰爭我們見得夠多了。」美國二○○三年攻擊伊拉克,理由是該國擁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但事後證明是子虛烏有。
美國的中東政策看起來很矛盾,既要與伊朗和解,為何又要支持阿拉伯國家(主要是遜尼派的沙烏地阿拉伯)打擊伊朗支持的葉門胡塞武裝勢力。關鍵就在伊斯蘭國。
伊斯蘭國是遜尼派的復仇主義組織,與什葉派的伊朗直接對立。中東局勢動盪主要是遜尼派、什葉派的分歧,而伊斯蘭國野蠻對待反對者,包括什葉派、溫和的遜尼派,已成伊斯蘭世界的腫瘤。美國和伊朗在此有了「共同利益」,即打擊伊斯蘭國需要伊朗協助,至少暗中合作。
美國在中東樹敵甚多,少了伊朗這個敵人,多了新夥伴,「結合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是當前重要的國際政治策略。「這是實用主義。」威廉伯恩斯說。他曾在國務卿柯瑞手下擔任副國務卿,展開大量秘密外交活動,推動談判。
歐巴馬和平之手 遭到國內掣肘
伊朗核協議達成,是因總統羅哈尼態度務實,誓言突破伊朗的孤立。他說無論多麼複雜的全球問題,都可以和平方式解決。歐巴馬也認為伸出橄欖枝,可使伊朗放棄暴力和極端意識形態。
歐巴馬向來「主和」,從阿富汗、伊拉克撤軍,不願插足國外戰爭。這雖符合反戰民意,卻使他飽受批評,認為放縱敘利亞總統阿塞德,導致內戰不止;又不派出地面部隊,導致伊斯蘭國擴大。
除了軍事,歐巴馬也多方面化敵為友,二○一二年七月放寬對緬甸的經濟制裁,派駐二十二年來首位大使。接著,恢復與古巴外交關係,結束兩國五十多年的敵視。但當要派駐古巴大使時,遭參議院共和黨反對。
伊朗核協議要通過,歐巴馬必須說服國會鷹派,避免國內掣肘。緬甸和古巴對美國利益的威脅都不大,解除制裁的風險小,但歐巴馬在古巴方面還是難突破,何況伊朗問題更複雜。伊斯蘭世界反美,恐怖攻擊問題方興未艾。
歐巴馬還要安撫以色列、沙烏地阿拉伯等中東盟邦,他們都認為達成和解是一種威脅,會促使伊朗獲得資金、權勢和影響力。對歐巴馬及其繼任者來說,應對這種擔憂,可能會像應對伊朗本身一樣複雜。
就如當年尼克森訪問大陸,讓台灣感覺被背叛,日本也大為緊張,歐巴馬也讓以色列感覺被背叛,沙烏地阿拉伯等遜尼派國家備感威脅。
伊朗商機龐大? 請克制興奮情緒
伊核協議若通過,逾一千億美元的伊朗資產將解凍,與世界經濟重新接軌。但華爾街日報指出,外國公司將發現,伊朗的生意難做,企業長久遭受官僚主義、腐敗及政治干預的困擾。
伊朗人口近八千萬,六成在三十歲以下,這個年輕市場的商機龐大。伊朗人雖然反美,仍被西方品牌吸引,在首都德黑蘭、各富裕市區,商店擺滿各種西方品牌的商品,從太陽鏡、品牌牛仔褲到筆記型電腦,無所不有。
伊朗許多資深商人(或其父母)曾在美國接受教育,喜歡可口可樂和美國汽車,仍然青睞美國的工程設計。伊朗科技產品與服務市場的規模每年四十億美元,如果取消制裁,可能增至一百六十億,與沙烏地阿拉伯相當。
石油巨擘雪佛龍公司、網路商思科系統、工業巨擘通用電氣等全球大企業,都在研究在伊朗的經營潛能。但有專家提醒,外國企業應當克制興奮情緒。
伊朗商業環境要走入現代化,可能是個緩慢過程,儘管已與歐洲建立商業和政治聯繫,但伊朗領導層的伊斯蘭意識形態與西方國家較為疏離。
專家指出,伊朗人重視忠誠,在制裁期間仍與伊朗保持關係的西方公司,可能最先受益。華爾街日報更稱,中國可能獲得巨大好處。中國長期與伊朗交好,視為中東潛在的穩定合作夥伴,去年兩國石油貿易成長近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