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化石 魚齒化石

文與圖/王良傑、陳志鵬 |2015.07.16
3118觀看次
字級
鸚哥魚的咽頭齒現生標本和化石。 圖/王良傑、陳志鵬
鸚哥魚的齒板表面具顆粒狀。 圖/王良傑、陳志鵬
六斑二齒魨在風乾後變成標本掛飾,上萬年形成的齒板化石十分美麗。 圖/王良傑、陳志鵬

文與圖/王良傑、陳志鵬

這次要介紹兩種魚齒化石──鸚哥魚和二齒魨,兩者都擁有堅固的鳥嘴狀齒板,鸚哥魚的咽喉處還多一組咽頭齒,上下兩枚的組合,很像小玩具,相較於其他魚類的牙齒,顯得非常有特色;待形成化石後,不像俗稱烏格魚的黑鯛,只是零散出土成一顆顆錐體或像黑色的小珠子,而是一塊塊像有花紋的板狀寶石,非常討喜。

真硬骨魚類最早出現於約一億兩千萬年前的白堊紀,而約在六萬五千年前,伴隨著珊瑚礁的出現,鸚哥魚等珊瑚礁魚類才開始登場。鸚哥魚牙齒化石曾在嘉義牛埔、台南菜寮溪、玉井、高雄大崗山一帶被發現。

有的魚類擁有肌胃,功用和雞的嗉囊一樣,吞入沙子來磨碎食物;而鸚哥魚沒有胃,卻擁有兩套牙齒。前面的牙齒癒合成齒板,因為凸出像鸚鵡嘴,因此才被稱為「鸚哥魚」。前齒被用來刮食礁石表面藻類,而後面咽喉內的咽頭齒,則負責磨碎食物,最後再送入腸中。

鸚哥魚俗稱「青衣」,一般認為是吃藻類的素食者,但亦有研究指出,鸚哥魚初期型的成魚為雜食性。雖然鸚哥魚的目標是珊瑚表面所附著的藻類,但部分珊瑚會連同藻類一起被吞食,再經過咽頭齒被磨碎,最後隨著其他排泄物排出,成為珊瑚沙的主要來源。

二齒魨的齒板化石,曾在台南菜寮溪、龍溝、屏東海口、鵝鑾鼻一帶被發現。二齒魨是二齒魨科河魨的概稱,全世界已知約二十種,因為身上布滿許多由鱗片變化而來的棘刺,所以又稱「刺河魨」或「刺規」。台語「雞規」指氣球,「刺規」意思是帶刺的氣球。

當二齒魨被天敵攻擊或受到驚嚇時,會將大量的水或空氣吞進胃中,使身體膨脹,皮膚上的棘刺就會直立起來,而使敵人無法吞下,是很嚇人的防禦方法,但拔除棘刺後的河魨皮,富含膠原蛋白,是一道美食。

二齒魨是食肉性魚類,為了將貝殼、海膽殼咬碎,牠的牙齒癒合成鳥嘴狀齒板,並和顎骨緊緊連成一體,相當堅固。二齒魨科的牙齒是上下合計兩齒,四齒魨科則是四齒;兩齒的種類無毒,四齒的有毒,這是簡單的辨別方式。要注意的是,四齒魨科的上下顎各有一塊齒板,齒板中間可以看到一條縫線,因而形成四齒狀。

如果有機會到海邊,不妨注意一下,說不定能找到牠們的牙齒,可以好好的觀察一下。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