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化石 魚齒化石 文與圖/王良傑、陳志鵬 |2015.07.16 語音朗讀 3118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鸚哥魚的咽頭齒現生標本和化石。 圖/王良傑、陳志鵬 鸚哥魚的齒板表面具顆粒狀。 圖/王良傑、陳志鵬 六斑二齒魨在風乾後變成標本掛飾,上萬年形成的齒板化石十分美麗。 圖/王良傑、陳志鵬 文與圖/王良傑、陳志鵬 這次要介紹兩種魚齒化石──鸚哥魚和二齒魨,兩者都擁有堅固的鳥嘴狀齒板,鸚哥魚的咽喉處還多一組咽頭齒,上下兩枚的組合,很像小玩具,相較於其他魚類的牙齒,顯得非常有特色;待形成化石後,不像俗稱烏格魚的黑鯛,只是零散出土成一顆顆錐體或像黑色的小珠子,而是一塊塊像有花紋的板狀寶石,非常討喜。 真硬骨魚類最早出現於約一億兩千萬年前的白堊紀,而約在六萬五千年前,伴隨著珊瑚礁的出現,鸚哥魚等珊瑚礁魚類才開始登場。鸚哥魚牙齒化石曾在嘉義牛埔、台南菜寮溪、玉井、高雄大崗山一帶被發現。 有的魚類擁有肌胃,功用和雞的嗉囊一樣,吞入沙子來磨碎食物;而鸚哥魚沒有胃,卻擁有兩套牙齒。前面的牙齒癒合成齒板,因為凸出像鸚鵡嘴,因此才被稱為「鸚哥魚」。前齒被用來刮食礁石表面藻類,而後面咽喉內的咽頭齒,則負責磨碎食物,最後再送入腸中。 鸚哥魚俗稱「青衣」,一般認為是吃藻類的素食者,但亦有研究指出,鸚哥魚初期型的成魚為雜食性。雖然鸚哥魚的目標是珊瑚表面所附著的藻類,但部分珊瑚會連同藻類一起被吞食,再經過咽頭齒被磨碎,最後隨著其他排泄物排出,成為珊瑚沙的主要來源。 二齒魨的齒板化石,曾在台南菜寮溪、龍溝、屏東海口、鵝鑾鼻一帶被發現。二齒魨是二齒魨科河魨的概稱,全世界已知約二十種,因為身上布滿許多由鱗片變化而來的棘刺,所以又稱「刺河魨」或「刺規」。台語「雞規」指氣球,「刺規」意思是帶刺的氣球。 當二齒魨被天敵攻擊或受到驚嚇時,會將大量的水或空氣吞進胃中,使身體膨脹,皮膚上的棘刺就會直立起來,而使敵人無法吞下,是很嚇人的防禦方法,但拔除棘刺後的河魨皮,富含膠原蛋白,是一道美食。 二齒魨是食肉性魚類,為了將貝殼、海膽殼咬碎,牠的牙齒癒合成鳥嘴狀齒板,並和顎骨緊緊連成一體,相當堅固。二齒魨科的牙齒是上下合計兩齒,四齒魨科則是四齒;兩齒的種類無毒,四齒的有毒,這是簡單的辨別方式。要注意的是,四齒魨科的上下顎各有一塊齒板,齒板中間可以看到一條縫線,因而形成四齒狀。 如果有機會到海邊,不妨注意一下,說不定能找到牠們的牙齒,可以好好的觀察一下。 前一篇文章 快樂塗鴉簿 感恩惜福 下一篇文章 小小詩人 我想 熱門新聞 01結石恐致急性腰痛 好發夏季應多喝水2025.05.0902社論--大罷免、大讓步、大對抗2025.05.0903莊靜君 將台灣書籍推向全世界2025.05.1004馬祖佛光緣贈《365日》 旅宿願點亮旅人心靈2025.05.0905【草木堪為友】一樹紅艷的行道大使 南洋櫻花羊蹄甲2025.05.1106【女兒的愛】讓我照顧您2025.05.0907學習星雲大師 廣結善緣 布施歡喜2025.05.1108【生活智人135】企業家媽媽 蒙哥馬利 深諳育兒之道2025.05.1009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緣起與還滅─從佛教的觀點 看未來的世界 4-42025.05.0910科技傳母愛 點亮盲母新視力2025.05.11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快樂塗鴉簿】冰淇淋專賣店【趣味動物園】來自安地斯山脈的 羊駝【快樂塗鴉簿】開心溜滑梯【人生大智慧】寬宏大量的韓琦【快樂塗鴉簿】放風箏【創意黏土教室】泥泥狗創意輕黏土捏塑 作者其他文章認識化石 牛化石創作DIY 蔓藤上的蜥蜴和昆蟲認識化石 珊瑚化石創作DIY 海洋生物認識化石 貝類化石認識化石 海膽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