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齒化石
圖/王良傑、陳志鵬
洞角
圖/王良傑、陳志鵬
文與圖/王良傑、陳志鵬
台南左鎮菜寮溪和屏東四溝等處,都曾經出土過牛化石;特別的是,澎湖海溝也有不少德氏水牛化石,只是必須透過漁民捕撈上岸,所以一般民眾無法隨地取得。雖然無法看到德氏水牛的全貌,但從出土的碩大牛角內部的骨質化石來看,再想像著套上外角鞘的模樣,龐大的體態恐怕很壯觀。
德氏水牛最早在北京周口店被發現,是為了紀念法國地質學家德日進先生而命名,這一批中國北方動物群,能在台灣被發現,證實了大約在距今四萬至一萬年之間的冰河時期中,哺乳動物從華北遷徙到台灣的重要事實。
牛角和羊角的形態稱為「洞角」,由內部的「骨心」和外部的「角鞘」兩部分所組成。骨心由額骨變形發育而來,可說是頭骨的延伸,而且鈣質成分多,容易形成化石。角鞘是由一種硬的角蛋白所構成,也是我們人類的頭髮和指的主要構成物質,很難形成化石。角鞘雖然能不斷成長,卻無法像羊角一樣脫落替換,但死後常被取下加工製成盛水容器或樂器,或者左右角鞘綁成一對,作為飾品欣賞。
實心的鹿角常被拿來和牛角進行比較。鹿角的形狀像樹枝,為實心骨質,稱為「枝角」,由於被包裹在皮膚裡形成,所以也被稱「袋角」,因生長快速,骨質化足夠的話,很容易形成化石。
牛的牙齒共有三十二顆,犬齒外形演變得很像門齒,除了八顆門犬齒外,其他二十八顆都是具有研磨草料功能的臼齒,且都呈現出高齒冠的月齒型。牠的齒冠有多長呢?假設它是六年級學童的上門牙,牙根恐怕得插在眉毛處了。要特別注意的是,善於咀嚼草料的牛、羊和鹿,下方的門齒特別搭配了上方的齒齦,能有效率的切斷草料,因此缺少上門牙,這個常識,相信台灣的牛販早就知道了。
早期稱為「牛墟」的臨時牛市裡,在進行牛隻買賣的過程中,常見有人以手扳開牛嘴;另一隻手伸入牛的口中觸摸臼齒,瞭解磨損情形,來研判牛隻的健康狀況,稱為「摸壽」或「摸齒」。試想,若摸到一排爛牙,表示牛隻壽命大概也撐不到幾年。然而,要把手放進牛嘴巴內,需要相當的勇氣和技巧,除了要將牛舌往裡面推,讓牠無法合嘴而咬傷我們的手指外,關鍵處在於牛沒有上門牙,否則類似舉動若在獅子口內亂摸一通,早就伸手不見五指了。
(本系列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