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首家小創客平台「豆蔻智創聯盟」在合肥市常青街道啟動,小朋友正展示廢棄物做成的別墅模型。圖/中新社
安徽十五所學校搭建專為中小學生而設的開放式平台,定期舉辦創客教育活動,小朋友在展示廢棄物做成的「水陸兩用自行車」。圖/中新社
【本報綜合報導】大陸全面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據《經濟日報》報導,二○一四年三月以來,中國平均每天誕生一萬多家企業。另據統計,二○一四年,中國網路創業人數已接近一千萬人,等於每天有近三萬人加入創業大軍。
「創時代」已然伴隨中國經濟轉型而來,新華社報導,這反映了中國經濟政策的順時應勢。畢竟自國際金融危機後,世界經濟進入調整期,增長速度明顯放緩,因此,創新是點燃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新華社引述英國一位增材製造業專家格雷厄姆·卓曼的說法,認為自上而下的決策必不可少,而無論創新還是創業,歸根到底要靠「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國際金融論壇(IFF)研究院院長蕭耿也說,在經濟增速放緩的情況下,中國仍然能夠實現充分就業,是了不起的成就。「創時代」之所以引起世界關注,主要因為中國經濟充滿機遇的未來。
劍橋大學工業光子學中心主任、激光工程系教授比爾·奧尼爾則說,他教過很多中國學生,二十年前,甚至十年前,中國學生畢業後幾乎都選擇留在歐美國家,現在,許多中國學生都選擇回國就職或創業。
兩岸創客能否合作?
在大陸鼓吹全民創業的時代,兩岸如何在創業領域上相連接?大陸國台辦副主任龔清概日前在「海峽兩岸青年創業交流座談會」上提出看法。
他認為,大陸除了硬體設備,軟體服務也逐步跟進。像是北京的中關村過去是書城,現在是創業園;上海至今有一百零七個文化區;深圳有創客空間、中芬設計園、南山科技園等,台灣的軟體技術可以進駐大陸新設的創客園區。
第二,台灣有很好的創新資源,年輕人不一定要過來,前端設計在台灣,後端市場在大陸,這也是多元的合作形式。
第三,兩岸創業政策、服務平台等資源如何整合,是下一步要解決的問題。目前兩岸青年都面臨就業問題,大陸每年有近一千三百多萬名青年等待就業,台灣約二十五萬左右,兩岸的創業政策和服務平台可以考慮進一步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