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媒體曾評論「台灣是很政治的國家」。雖然政治是管理眾人之事,但這個評價卻非讚美,而是嘲諷:因為只有短視的政客,沒有高瞻遠矚的政治家,只有為選舉而制定短效的措施,沒有讓後人乘涼的長期政策。
上周的新聞淹沒在蔡英文訪美;最近的報紙版面則盡是洪秀柱,台灣還有什麼大事?還有什麼非政治的要聞嗎?上周,中南部陷入垃圾大戰,中彰投等地堆積數萬噸垃圾,無處可去。本周有一則報導像是美麗散文,卻描述醜惡之慟:盛夏的合歡山滿山翠綠,但山谷不時飄出異味,從清境農場上去,出現好幾條「垃圾瀑布」,最高達六、七層樓。
垃圾不是新聞,早已有之的叫做歷史。但美麗島變成垃圾島是「眾人之事」;為何無人好好管理?明年大選可能出現「兩個女人的戰爭」,不論是不是,處理垃圾都應是重要政見,解決「歷史共業」。講歷史共業,似乎太沈重,卻是事實,藍綠兩黨都在中央執政過,各縣市長藍綠都有,垃圾無關政治,卻是「很政治的」政策問題。
垃圾大戰十八年前就發生過,中壢市街道成了垃圾峽谷,各縣市政府趁黑「走私垃圾出境」。接著在「一縣市一焚化爐」政策下,各縣市設置了焚化爐,但因空汙、惡臭,民眾排斥,有些縣市焚化爐閒置不用,自然垃圾無法處理。
近年,「鄰避效應」幾乎在所有環境問題上出現。上周,台灣首次串聯反空汙大遊行,在九縣市十地同步展開,訴求「為下一代爭一口氣」。值得注意的是,多位中南部縣市長走在遊行隊伍前端,展現抗爭決心。
縣市長上街頭,是很弔詭的事。地方父母官應解決地方事,為何兩手一攤,貌似「無能」地跟著遊行吶喊。這是「鄰避效應」源頭,大家都不要「汙染源蓋在我家後院」,於是出現「以鄰為壑」的僥倖心理;八卦山兩側分屬不同的縣,就有「垃圾倒過去」的情形發生。
台灣地狹人稠,各縣市相鄰相近,「唇亡齒寒」,很多問題無法各自解決,需要中央政府統合處理,縣市長上街頭,彷彿顯得理所當然了。
雲林縣政府雖經中央反對,日前公告「自治條例」,一年後縣內產業不得使用石油焦,兩年後不得使用生煤。雲林深受六輕汙染之苦是事實,但各種汙染源不是靜態的,如廢氣會隨空氣擴散,垃圾可以運往他地,這種「防汙自治」若各縣市比照辦理,結果必是管得了自家,管不了別家。以鄰為壑的唇亡齒寒效應,必然擴及全台。
合歡山下南投仁愛鄉的垃圾,鄰近濁水溪水源地,除了各種廢棄物,農藥、化肥經年累月滲進土壤,隨著土壤影響到水質,汙水早已喝下肚。濁水溪既是地理名詞,也是政治詞彙,藍綠陣營常以濁水溪為界。但汙染是動態的,不分藍綠,早已輕易跨界「南征北討」。
台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但是不是包含「政治人」要打個問號。濁水溪藏汙納垢的「楚河漢界」如何打破,要看各級政府決心。立法院吵吵鬧鬧,若是爭相提出防汙政策,人民要鼓掌。如果「政治人」只有選舉考量,沒有治國思維,不擬定長期政策,不「做業績」給下一個執政黨,台灣將難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