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人在LINE及臉書指「蔡英文家族企業在大陸發展」。民進黨報案,稱這些說法不實,涉及散布謠言,因網路謠言未署名、LINE的部分也不知誰發出,希望警方追查來源。
在高中課綱爭議中,有人質疑某些內容列入課綱,批評教育部作法不當。教育部後來澄清是被移花接木。類似謠言早已在網路流傳。網路因有可匿名性,常有不實訊息,經社群平台大量轉發,如洪流漫溢。等級不如駭客的「謠言散布者」,雖可能是無心之過,但危害卻大。
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僅僅這幾天,國內外都出現網路「攻擊」事件。德國聯邦議院遭到駭客入侵,總理梅克爾國會辦公室電腦也受影響。駭客還以梅克爾的名義寄發「會議邀請函」,附上有毒連結。駭客這種惡意行為,即使沒有病毒,僅僅是「總理召開會議」的不實電郵,也會影響政府運作。
德國網路安全專家表示,掃毒及安裝新系統至少需要一年時間,因為整個聯邦議院軟體都得更換,耗時兩年也不無可能。一個國家的國會運做,有幾個一兩年可虛耗?何況其中五台電腦資料外流,是德國版的「史諾頓事件」。
日前谷歌用戶會收到來信,名為「協助確保谷歌帳戶安全」,表示將「集中管理隱私權和安全性設定」,例如搜尋過的內容和造訪過的地點,也可透過「廣告設定」,將想看到和不想看到的廣告類型提供給谷歌。
這個看似善心的建議,很可能也協助谷歌蒐集了「巨量資料」。比利時「隱私委員會」日前指控臉書,秘密追蹤使用者在網路上的行蹤,違反比利時及歐盟相關規定,一狀告上法院。布魯塞爾法院十八日將就此案召開首次聽證會,比利時也成為歐盟第一個以臉書違反隱私規定而告上法院的國家。
紐約時報報導,新的研究顯示,中國駭客已找到一種方法,破解網上兩個最值得信賴的隱私保護工具。在大陸,很多企業和民眾使用這兩種工具,繞開通常被稱為「防火長城」的審查技術,讓政府的窺探者無法看到自己的網路活動。
自由主義者常宣稱,網路言論應被視為言論自由的保護範疇。但中國並不是唯一「想了解網路民意」的國家,英國情報單位負責人韓尼根指出,「網路隱私不再是絕對的權利」。
愈來愈多國家從嚴監視網路,箝制它們曾經容忍的網路自由,如歐盟幫谷歌和YouTube透過成員國協助,標示恐怖主義相關內容。俄國熱門網路影音須登記,部落客不得匿名,並加緊控制總部在國外的網路公司。美國為了國家安全和反恐等原因,二○一○年批准研發社群網站監聽系統。
谷歌反應,YouTube已遭影片淹沒,沒辦法過濾所有恐怖主義相關內容。不過,駭客破解隱私保護工具,雖是負面行為,但各國及網路公司可藉此教訓,發展新一代保護工具。
從嚴監視網路的國家,雖都遭到批評,但過濾謠言與恐怖主義內容,旨在保護正常使用者聲譽與社會安全,新加坡就要求媒體遵守二十四小時內移除負面內容的命令,台灣類似「蔡英文家族企業」問題提醒大家思考:「對於網路隱私與謠言幫凶,政府什麼時候該管一管?管多少才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