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大帝 希臘?馬其頓人?

文/戴定國 |2015.06.14
3117觀看次
字級

五月初,馬其頓北部爆發種族衝突,警方與武裝團體激戰,造成多人死傷。乘坐裝甲車的特警部隊封鎖該地,直升機在上空盤旋,不時可聽到重型自動武器開火聲和爆炸聲,鎮上冒出黑煙,居民攜帶家當逃離。

馬其頓位於「歐洲火藥庫」巴爾幹半島,衝突地點在第三大城庫馬諾沃,是阿爾巴尼亞裔聚居區。武裝團體中有五人來自鄰國科索沃、阿爾巴尼亞。科索沃八成八的人口是阿爾巴尼亞裔。

政壇內鬥 利用族群緊張

馬其頓人口兩百萬,馬其頓族占六成四、阿爾巴尼亞族兩成五。二○○一年阿爾巴尼亞族人就曾發動武裝暴亂,希望加入由科索沃、阿爾巴尼亞一起組成的「大阿爾巴尼亞國」。

觀察家指出,最近的衝突,可能是科索沃的「阿爾巴尼亞民族主義」勢力試圖再次在馬其頓挑起紛爭。歐盟也深感憂慮。

馬其頓近來爆發十多年來最嚴重政治危機,在野黨指控政府濫權和腐敗,操控傳媒、法官和選舉,打壓政治異見。武裝衝突後,首都斯科普里兩萬人上街,要求總理下台。觀察家擔心,政壇雙方陣營可能想利用族群緊張情勢。

在國際社會,少有馬其頓的新聞,大眾對該國所知有限。但說起希臘的亞歷山大大帝,無人不知。

亞歷山大生於古希臘北部馬其頓(西元前三五六年),成長期深受荷馬史詩《伊里亞德》及傳說人物海格力斯影響。父親馬其頓國王為他聘請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為師,接受完整的口才和文學訓練,對科學、醫學和哲學都有興趣。

亞歷山大三十歲時,建立了橫跨歐亞的大帝國,征服波斯帝國,占據埃及和敘利亞的托勒密王國,為了尋找並抵達「世界的盡頭和大外海」,侵略印度。但他三十三歲死於巴比倫,死因成謎,包括罹患瘧疾、被下毒。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二○○四年發表論文,討論「亞歷山大死於西尼羅河病毒」的說法。

亞歷山大死後無人繼承,將領互相不服,最終引發內戰,亞歷山大帝國也就迅速瓦解。但他的擴土征戰,導致文化融合,埃及的亞歷山大港以他命名。他將希臘文化一直向東傳播,造就後來的希臘化時代。

亞歷山大是希臘人,更具體說,是馬其頓人。他生於希臘北部的馬其頓地區,與今天的馬其頓共和國同屬一個種族。

斯拉夫

把馬其頓分南北

馬其頓是位於巴爾幹半島南部的內陸國家,東臨保加利亞,北臨塞爾維亞,西臨阿爾巴尼亞,南臨希臘。亞歷山大大帝之後,馬其頓先後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希臘人所主導)等統治。五世紀起,斯拉夫人進入馬其頓,奠定了現代馬其頓南北之分(南方為希臘人,北方為斯拉夫人)的基礎。

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裡,馬其頓多次在拜占庭帝國、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之間轉手。十五世紀初鄂圖曼帝國征服馬其頓,並開始長達五百年的統治。

十九世紀時希臘、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復國運動相繼展開,民族主義高漲,馬其頓也成為三國的必爭之地。經過兩次巴爾幹戰爭,三國將馬其頓瓜分。二戰後,巴爾幹半島諸國組成南斯拉夫,由強人狄托領導,馬其頓為國內最貧窮地區。一九九○年代分裂為六個共和國。

馬其頓獨立後,隨即和希臘爆發國名爭端。因亞歷山大大帝把希臘文明傳播到中東各地,至今希臘仍將北部地區稱為馬其頓,是該國面積最大、人口第二多的地區。希臘認為,由斯拉夫民族(馬其頓斯拉夫族)所建立的國家,無權使用屬於希臘的名稱為國名。

另外,由於馬其頓憲法提及「關注鄰國馬其頓人的權益」,希臘認為馬其頓意圖干涉希臘北部的馬其頓事務,甚至對希臘北部有領土擴張的野心。

由於希臘的抗議,聯合國、歐盟、國際奧會不承認「馬其頓共和國」國名,而稱為「前南斯拉夫馬其頓共和國」。截至二○一一年底,共有一百三十三國承認「馬其頓共和國」名稱,而德國、法國、日本、澳洲等國家則使用「前南斯拉夫馬其頓共和國」。

阿爾巴尼亞 獲權力下放

一九九九年,南斯拉夫聯盟內部爆發科索沃戰爭,近四十萬阿爾巴尼亞族難民從科索沃湧入馬其頓。二○○一年,馬其頓西部的阿爾巴尼亞族武裝叛亂,在歐盟調停下達成停火協議,馬其頓同意給予阿爾巴尼亞族更多權力,進入國會,參與選舉,之後民族關係有所改善。

由於戰爭造成的分合,巴爾幹半島如同前蘇聯,國內各共和國人民相互遷徙,是多民族國家。一旦聯盟瓦解,就出現民族爭端。譬如烏克蘭的克里米亞併入俄羅斯,烏東部三個城市宣稱獨立,至今內戰未歇。

阿爾巴尼亞雖也獨立,但該族裔也散居巴爾幹其他國家。極端的「阿爾巴尼亞民族主義」就如同中東的「伊斯蘭國」,希望建立「大阿爾巴尼亞國」。「歐洲火藥庫」的引信隨時點燃。

南斯拉夫強人 狄托的地下碉堡

歷史上,一國有明君才有盛世;而動亂時代、地區,往往由霸主或強人統一、治國。但建立制度才能長治久安,否則就如亞歷山大大帝,死後帝國就分崩離析。

狄托是二戰後統一南斯拉夫的強人總統,他生於奧匈帝國的克羅埃西亞,母親為斯洛維尼亞人,當政時刻意打壓占多數的塞爾維亞族,埋下種族衝突的火種。狄托是革命家、共產黨總書記,領導對抗納粹德國入侵,二戰後執政三十五年。儘管被批評為威權統治,但也被視為統一的象徵。一九五○年代,他首先挺身對抗蘇聯擴張,與史達林決裂。

史達林想除掉狄托,多次派刺客暗殺都沒有成功。狄托火大了,寫信和史達林攤牌說:「如果你繼續這樣做的話,我也會派人到你那邊去。我保證不需要派第二個。」

史達林暗殺未果,原因之一是狄托有秘密地下碉堡,在波士尼亞偏僻小鎮科尼茨,深入地下兩百八十公尺,面積約兩千坪,像一座迷宮,冷戰時當作軍隊的指揮中心,可防核彈攻擊。一九九○年代南斯拉夫解體,才對外公開。

狄托於一九八○年過世,葬禮盛況空前,當時聯合國有一百五十四個成員國,其中一百二十八國派代表出席,包括四位國王、三十一位總統、六位皇太子、二十二位首相、四十七位外交部長。

強人離世十年後,南斯拉夫開始解體。一九九三年發行面值五千億紙鈔,排隊領退休金的老人拿到時,價值六美元,奔向商店時已縮水到五美元,當晚更是跌到三美元。通膨腐蝕了生活,五千億大鈔幾天後只能買一塊麵包了。

貧窮加上族群分野,各國內的不同民族一直企圖重新「組合」新的民族國家。

很久以前 有個國家叫南斯拉夫

很久很久以前,有個國家叫南斯拉夫,位於巴爾幹半島,被形容為「七條國界、六個共和國、五個民族、四種語言、三種宗教、兩種文字、一個國家」。所謂的很久很久以前,是指一九二九年(至二○○三年)建立了國家總稱。以從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獨立的塞爾維亞王國為基礎。

二戰結束後的一九四六年,南斯拉夫整合建國,實行聯邦制,由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馬其頓、蒙特內哥羅六國組成,還有科索沃、伏伊伏丁那自治省。

有人說,「給我一個巨大帳篷,我就能把南斯拉夫變成世界最大的馬戲團。」南斯拉夫各國由於政治、宗教、文化傳統和經濟發展差異,矛盾深層尖銳。這些國家各有帝國撐腰,相互併吞。

一九一四年六月二十八日,奧匈帝國王儲斐迪南大公到波士尼亞視察,在首都薩拉熱窩在被塞爾維亞恐怖組織槍殺,不到兩個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國家叫南斯拉夫〉一文,二○一三年發表於紐約時報中文網。作者曹然,供職於國際組織,研究前南斯拉夫地區問題。這篇文章為隔年的一戰結束一百周年而寫。

二○一四年在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很多民眾參加停戰紀念日慶典。「這座城市從不讓懷舊的訪客失望。」曹然寫道,因戰爭的狼藉仍維持原狀。

十四世紀時,塞爾維亞是巴爾幹最強盛的國家。曹然描述:「跌宕起伏的歷史悲劇塑造貝爾格勒的氣質,建築保持著整潔體面的外牆,方方正正陽臺擺著明豔花朵,使人仿佛身在巴黎或羅馬。」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