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 你的舊手機 誰的毒垃圾?

文/戴定國 |2015.06.21
1565觀看次
字級

全球經濟疲弱不振,但英國金融時報五月報導,全球電子垃圾的「貿易繁榮」依舊,開發中國家是主要的「交易市場」。全球六到九成的電子垃圾賣給發展中國家,其中九成是非法交易,規模難確定,估計每年交易額一百九十億美元以上。

紐約時報前年提出疑問:美國人每二十二個月就會更換一次手機,單單在二○一○年就丟棄了一點五億個舊手機。「有沒有想過這些舊手機的最終歸宿?答案相當醜陋。」這篇報導的標題「你的舊手機 誰的毒垃圾?」很適合重複使用:再三詢問,提醒世人警醒。

電子垃圾(e-waste)指的是所有帶有電池或電線的廢棄品,包括冰箱、洗衣機、手機、吹風機等。電子垃圾往往含有害人體及環境的物質。去年,全球有毒電子垃圾將近四千兩百萬噸,不到六分之一進入受監管的回收管道,剩餘的被發展中國家的工人在垃圾場分解。

數位產品噩夢 流向全球

紐約時報本月中旬報導,在經濟上和文化上,虛擬世界的中心仍是美國,但創造虛擬世界的工作愈來愈轉向海外,先是亞洲,但亞洲電子產品消費不斷成長,逐漸超越已開發國家,工廠移往工資水平更低、環保標準更寬鬆的非洲。

手機替代的快速循環,維持了產業的擴張,也製造了大量垃圾,催生了對倫理道德和環境的關切。

受電子廢棄物污染嚴重的地區,居民使用及消耗的電子產品非常有限,以迦納為例,國民一年產生的電子廢棄物平均只有一點四公斤,而在德國是二十一點六公斤。

電子垃圾「醜陋的歸宿」通常在貧困偏遠地區,在中國南方和非洲西部地區,如迦納的阿博布羅西(Agbogbloshie)、中國廣東的貴嶼鎮,也包括印度大城市德里的貧民區。

童工問題在這些地方,相對不重要。在印度,男孩用木槌敲打電腦的電池,從中回收鎘,工作時有毒物質的碎屑沾滿他們的手腳。婦女們日復一日在鉛液橫流的地方「煮」電路板,取出其中少量的金子。

世界衛生組織報告,在缺乏完善設備的情況下,拆除廢舊電子產品,不僅給周邊地區的空氣、土壤和水造成污染,還會使拆卸工人面臨健康隱患,即使接觸低劑量的鉛、鎘、水銀(這些物質都能在舊手機中找到),也會導致不可逆轉的神經系統損害,對兒童的發育產生威脅。

聯合國聲明說:「我們正在見證電子垃圾以史無前例的速度侵占全球。」

非洲迦納 罪惡之地淘金

美國《WIRED》雜誌五月揭露,全球每年賣出十八億支手機,同時也有四億支手機遭廢棄,多半被運送到開發中國家的非法工廠。在非洲迦納的小村落阿博布羅西,廢棄電子垃圾堆放數公里,這裡被當地人稱為「罪惡之地」,但對於來自迦納北部或鄰國象牙海岸的貧窮孩子來說,阿博布羅西是個靠自己雙手致富的淘金地。

無論是七歲幼童、青少年或失業的青年,為了賺取微薄工資,在這裡尋找有價值的東西,點燃一堆一堆廢品,將橡膠和塑膠融化燒掉,取得裡面的貴金屬,同時釋出有毒氣體,汙染環境。他們自己也每天吸入毒空氣,造成失眠、噁心或頭痛。

德國攝影師凱文•麥克艾爾萬尼(Kevin McElvaney)關注電子垃圾,曾到這裡拍照,把「罪惡之地」呈獻給世人知道。他說,在煙霧瀰漫的有毒地區工作,有人二十多歲就罹癌或其他疾病而死。也有少數人靠藥物止痛,但又離不開阿博布羅西,日復一日繼續工作,形成無止境的「惡性循環」。

產品日新月異 轉眼報廢

電子垃圾的毒物噩夢,在美國也有,多年來,聯邦監獄局一直讓囚犯加工處理電子垃圾。二○一二年,加州檢查一家電子產品回收公司,發現堆放著數萬台舊的電腦顯示器和電視機。空氣中瀰漫著鉛塵,檢查員出於安全擔憂,立即撤出。

不過就在幾年前,回收這種破舊顯示器和電視機還能盈利。這些機器裡的玻璃陰極射線管,熔化後可製成新的射線管。但是,平板螢幕技術使這些顯示器和電視機遭到淘汰。

紐約時報指出,這個困境凸顯出,任何市場中新技術的細微變化,都可能突然把一種新產品迅速變成廢棄物;也凸顯出政府的環境監管法令,緊跟這些快速變化方面的困難。

環保倡議組織「巴塞爾行動網絡」負責人吉姆.帕克特說,平板顯示器消耗快,所用的熒光燈中含有劇毒的水銀,但平板螢幕沒有太大的回收價值,回收業只有把它們送去掩埋場。水銀洩地處處毒。

徹底解決問題的辦法,是科技公司設計使用壽命更長、有害元件更少,更易回收的產品。不過,相反的是,現代消費品講求日新月異,生命周期愈來愈短,電子垃圾量的成長率只怕還會很「樂觀」。

乾淨國家 製造更多電子垃圾

聯合國大學四月公布報告,去年全球電子垃圾量創新高,總量以美國和中國大陸最多,美國達七百一十萬公噸,大陸六百萬公噸,再來是日本、德國和印度。光是美國和大陸就占全球總量約三成二。

但是,如果把人口加計在內,好幾個國家雖以國民環保意識高而自豪,但人均電子垃圾量仍排名很前面。前十名國家,包括北歐的挪威、瑞典、冰島、丹麥,還有美麗國度瑞士,以及英國、法國、荷蘭和奧地利等西歐國家,美國也排在第九名。大陸沒有在前四十名內。

都市電子礦山 可回收的寶庫

聯合國大學(UNU)報告說,去年全球電子垃圾高達四千一百八十萬公噸,估計只有六百五十萬公噸回收再利用,占總量不到六分之一。按照現在不減反增的趨勢,二○一八年恐怕會達到五千萬公噸。

這些電子垃圾要是回收再利用,價值估達五百二十億美元,其中包括三百公噸黃金,約相當於二○一三年全球黃金產量的百分之十一。不過也含有兩百二十萬公噸的有害鉛化合物,以及汞、鎘和鉻,還有四百公噸會破壞臭氧層的氟氯碳化物。

聯合國指出,全球電子垃圾是具有價值的「都市礦山」,一個有很大潛在回收物的寶庫。同時,也是「有毒礦山」,必須格外小心處理。

馬爾地夫變了… 垃圾巨波裡衝浪

馬爾地夫僅略高於海平面兩公尺,因地球暖化而有遭海水吞噬之虞,但眼前最可能先被觀光業帶來的巨量垃圾給淹沒。

不過,這個由低平珊瑚礁組成的國家,有一個例外,就是斯拉夫士礁島:一個十五公尺高的垃圾島。

馬爾地夫以觀光聞名,傳說上帝曾在印度洋拋灑一串項鍊,那兒被稱為人間最後的樂園。但太多觀光客拋灑垃圾,這一串項鍊上掛的不再是珍珠。

首都馬利市每天產生的汙水未經處理,就排放在離海岸兩百公尺處的近海,然後被海流沖回來,包括旅遊業製造出的大量垃圾。

一九九一年,馬爾地夫決定將廢棄物送到斯拉夫士島,島上挖了幾個大坑,垃圾倒進去後再覆上建築廢料,最後用白沙填平。此後,一百零五個觀光度假村及馬利市,就以斯拉夫士為垃圾的最終歸宿。

島上數百名外勞在毫無安全防護裝備下,處理及焚燒垃圾,其中不乏電子垃圾及醫療廢棄物。垃圾不斷流向印度洋,侵入鄰近的度假村及衝浪、潛水水域,一團團煙霧也不斷從悶燒的垃圾丘冒出。

馬爾地夫有愈來愈多的度假村,試著自力救濟。庫魯巴度假村有個廢棄物管理計畫,已將其垃圾量減少七成。地中海俱樂部(Club Med)經營的度假村,已由太陽能供電,並尋求透過回收與再利用,達成「零廢棄物」。

夏威夷的知名電影製作人艾麗森(Alison Teal)拍攝系列照片「失落之島」,一個垃圾島嶼。其中一張照片,她拿著衝浪板站在沙灘垃圾堆中,彷彿在說:衝浪何時變成橫越垃圾的冒險?

人均電子垃圾量

十大國家排行榜

排名 重量Kg

1.挪威 28.4

2.瑞士 26.3

3.冰島 26.1

4.丹麥 24.0

5.英國 23.5

6.荷蘭 23.4

7.瑞典 22.3

8.法國 22.2

9.美國 22.1

9.奧地利 22.1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