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北投文化國小發生女童慘案,引起的思考之一是校園圍牆。近年縣市政府推動友善校園、無圍牆學校,但大部分高中有圍牆有門禁,國中有圍牆有警衛,反而年紀最小、抵抗力最弱的國小校園出入管制最鬆,圍牆最少(或沒有),友善校園是對誰友善?答案可能是「對學生不友善」。
台北市推動「台北好好看」,將校園圍牆降低或用植栽取代,穿透性高,親近性強,「各界認為對學校與社區的交流有正面助益」。而北投文化國小的圍牆沒降低過。因此主張友善校園的人認為,再高的圍牆都無法阻擋歹徒,「難不成要把校園武裝成監獄?」
這種「兩極化」思考,無益於探討問題。所謂友善校園,主要站在「社區本位」而非「校園本位」,如空間景觀、社區資源分享,民眾可利用運動場,但許多學校表示,每天一早要清理酒瓶或菸蒂等垃圾,假日開放更是草地被踐踏。校園的友善,得不到外來者的友善回應。
台北市府考慮安全,曾表示校園開放不必是要拆圍牆,要有校警負責門禁,學生在校期間保障學生的學習空間與安全。學習是最重要的「校園本位」思考,卻常被忽略。一位退休校長說得好:「學校的職責是教育,開放校園是附帶性質。」
校園是個「教育場域」。所謂「場域」,是具有相對獨立性的社會空間,相對獨立性是不同場域相互區別的標誌,方式包括心理性的及物理性的(如圍牆等區隔)。社會空間中有各種場域,如美學場域(美術館)、法律場域(司法機構)、宗教場域(寺廟)、政治場域(政府機構)等。這些場域是否也可如校園,開放為「友善空間」,得看場域性質決定。同時,教育場域的「附帶性質:開放」也可重新思考。
「場域」理論認為,人的每一個行動均被「行動所發生的場域」影響,而場域並非單指物理環境,也包括他人的行為及與此相連的許多因素。學校設立目的在供學生學習,學生的每個行動(五育學習)都受「校園場域」影響,開放校園則使問題複雜化。
一些開放校園的學校表示,上課時常有業務人員進入,逐間教室推銷;外勞推著輪椅與受顧者在涼亭聊天;校外人士坐在矮牆抽菸;工人在校園打赤膊睡午覺。而因為沒圍牆或僅有矮牆樹籬,學生打球時,可能要跑到校外馬路上撿球。這樣的校園場域,可能使學生的學習行為增加不少變數。
場域可分為「限定場域」與「大規模場域」,前者無論是工廠或機關,都有圍牆等物理區隔。校園是限定場域,穿過有圍牆的校門具有一定的「儀式性」作用,表示要收心:「我來上學了」,「我要守校規」,「我要認真聽課」,而且圍牆限制了不能輕易逃課。圍牆雖不能完全隔絕外力侵犯,至少一定程度上是安全的。
可以輕易進入的校園,不再是「限定場域」,類似「大規模場域」,因邊界模糊不清,特殊化程度不高,有更多的外在影響進入,有更多的社會力量和世俗力量滲透。此種場域的校園,安全性、教學、同儕關係等都可能受影響。推廣友善校園,應優先考慮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