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市長不是名嘴,但柯市長上任幾個月來的表現,卻讓我們不得不把這句話拿來特別地提醒:柯市長是名嘴嗎?
自柯市長上任五個月來,已讓我們數度看不懂,柯市長的身分到底是什麼?上任伊始,柯市長尚有拆除公車專用道的魄力展現;但接著下來,行動派出所、大眾運輸網規畫、市民i-voting等「新政」,卻都是雷聲大、雨點小,遠不如柯市長一連串的失言受到媒體關注。
柯市長和選前一樣,每每發言便登上全國焦點版面,新聞熱度不減。如以名嘴的標準觀之,柯市長炒作新聞的功力,今天檯面上的媒體人皆該自嘆弗如。只是,我們還是要說,柯市長的身分,不是名嘴。
我們相信,柯市長應不至於不知,作為一個市長,應多談的是市政願景,或對市政的討論,而非名嘴式的議題操作。但五個月來,柯市長的表現,除了多次的失言風波,剩下的竟只有圍繞五大BOT案的風風雨雨。柯市長先射箭再畫靶,在未經司法審判、甚至在未經調查的情況下,便將這五大案貼上是「弊案」的標籤。這種不用證據,先用輿論陷人入罪的抹黑手段,既像急於展現「揭弊」能力的民代,更與動不動就在電視「爆料」的名嘴高度相似!
就在柯市長就任滿五個月的現在,市政府上空正籠罩著公文外洩的疑雲。當初柯市長以機要理由聘用洪智坤為市府顧問兼廉政委員;未料洪智坤竟透過秘書,將內部公文洩漏給特定政治人物及媒體人。台北市議員李新更拿出公文,證明市府對某事的「處理策略」,第一步就是「先媒體揭露」,這樣的白紙黑字,不免令人要質疑,難道洪智坤的洩漏行為,是否就是更高層的授意?
以往經驗名嘴談及他們認定的「弊案」,在沒有掌握確切證據前,都只敢用影射、暗示的方式表達;就算認為證據充足了,也還是語帶保留。但自去年選後以來,有名嘴竟能完全不必提出證據,連消息來源都說不清楚,就敢大咧咧地指控某人有何不法。柯市長直指五大BOT案是「弊案」,自創「合法但不合理」這種似是而非的「罪名」,正與此種名嘴指控的作法如出一轍。而後更弄出個體制外的「廉政委員會」進行所謂「調查」,乃至傳出與特定媒體、政治人物一搭一唱。種種行徑,已經讓堂堂首都市政府淪為政論節目般的鬥嘴秀場。
這些年來已經習慣政治人物和媒體的高度勾結,尤其在選舉期間,候選人爭取曝光,相互抹黑,經由媒體渲染,製造標題,便可向政敵潑上一身髒水,讓他跳到黃河也洗不清,達到鬥臭對手的目的。這種烏賊戰在還沒當選的候選人或名嘴的發動下,最多只是口水戰;但當已經握有公權力的市長也使用此招,便很可能形成整肅異己的恐怖統治,而這正是我們最憂心的。
柯市長由素人崛起,主因是其高舉的「超越藍綠」及「對抗權貴」,成功擄獲了台北市民的心。但當柯市長已經得到權力,人民同樣會嚴格監督他如何行使權力。新近的民調顯示柯市長支持度滑落百分之八,跌破六成;不滿意度則進逼四成。如果柯市長仍不明確端出政績,而妄想繼續靠議題操作維持人氣,相信以台北市民的智慧,柯氏神話必然撐不了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