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公園日月湖
圖/王岫
梅川化身為生態小溪
圖/王岫
文與圖/王岫
每年過年後,總會像候鳥似地回家鄉台中一趟,參加一次家族聚餐,來去匆匆,通常只能蜻蜓點水,對自己十八歲前住過的城市,留下一點既熟悉、又陌生的銘刻印象。
說實在,遷居台北四十餘載,在此成家、立業,早已習慣了台北的交通便利和文化活動及寬闊的人行步道,叫我回故鄉居住,恐怕也不太能習慣了,何況居住四十多年的台北比起住了十八年的台中,他鄉確實早已變故鄉,故鄉似又變成異鄉了,這似乎是許多離鄉人的迷惑。
但我的確懷念小時候的台中——那人口才二十萬,靜謐、綠意又有流水的小小台中。
我發現,故鄉台中,在我銘刻裡,有許多「水」的意象。今年,我回台中時,到台中公園走了一趟,看看以前念台中一中時經常會經過的日月湖,還有那已成古蹟的湖心亭。忽然才覺得,不變的靛藍湖水和這座亭子,才是每個台中離鄉遊子的精神象徵和永遠的記憶。三月,各地都有花燈展示,但今年在台中舉辦的台灣燈會有三大展區,其中之一在台中公園,有些花燈就布置在湖上。這些富有禪意的水上蓮花花燈,在晚昏時刻,已亮起燈火,配上湖中涼亭,為薄暮的台中公園,更添一景。
有哪個縣市辦花燈,能辦到水上呢?大概只有台中才有吧?這倒是又勾起我少年時在公園遊逛和泛舟槳聲的回憶了。
故鄉令人緬懷的還有流過市區的三大河川。綠川是以前作家錢歌川所寫的能划著小舟,穿過拱橋和綠柳的小河,我雖未及目睹綠川還能划船的景況,但也見過楊柳岸,曉風殘月的美麗和悠靜。
小時候,柳川垃圾汙染較多,但因三嬸家在柳川河畔違章建築,我曾去她家,與堂兄弟玩過,躺在架在河堤上的木造違建小屋時,竟能聽到潺潺流水聲,好似住在山上的溪流旁,那感覺真是奇妙。
但綠川、柳川和另條梅川,後來竟都整治或加蓋,有些部分甚至變成醜陋的小溝渠,這幾十年,總讓我覺得台中失去了一些風貌和記憶似的。但這次趁回台中家族聚餐前,到國立美術館參觀,並到其前後庭園遊逛。倒驚喜地發現其旁邊的梅川,已整治成一頗富生態環境的小河,不僅兩旁有林蔭步道可悠然步行,連河水也清澈見魚,有一處還長出皎白的蓮花,亭亭玉立,吸引蜜蜂前來採蜜呢!
這一小段的梅川,大概是為美術館的庭園,特地整治的。
但想來,與故鄉的連結,還是在那湖、那川和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