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角鏡 捕捉王船祭文化

阮愛惠 |2015.02.03
1975觀看次
字級
燒王船前,民眾合力把王船拖至海邊水涯就定位。圖/楊錦煌
信眾合力將王船推至定點。 圖/楊錦煌
攝影工作者楊錦煌。 圖/楊錦煌

【記者阮愛惠台南報導】攝影工作者楊錦煌自十八歲起就開始拿相機,藝專(今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畢業後,從事報社攝影記者工作多年,又到公共電視擔任平面攝影指導及企畫工作,三十六年來,他沒有一天不碰相機。

離家南遷 追隨祭儀

雖然已屆中年,也擁有穩定的好工作,但禁不住對相機的執著及對宗教民俗議題的喜愛,自二○○八年起,楊錦煌決定移居到宮廟祭儀文化最豐富的台南,以拍「王船祭」為起點,展開長時間及一系列的台灣宗廟文化影像記錄工作。

出生在台北的楊錦煌,四十多年來工作和生活都在北部。當他辭去公視的工作南下台南時,除了一顆嚮往「拍王船」的心,其實他兩袖清風,連下一個工作在那裡都不知道。來到台南後,他租住在台南最有古文化氣息的安平區,起先只在兩家社區大學任教攝影課,收入菲薄,一度要向朋友借錢;但他省吃儉用,把物欲降到最低,決定安住下來,不打算「逃」回台北。

楊錦煌說:「部落格興盛的時代,我因在部落格上發表拍王船的作品,因而結識了幾位拍廟會的同好。之後幾次下台南拍王船,發現這個題材內涵深厚,可以長期關注。雖然我後來到電視台上班,但在我心中,自己永遠是一個平面攝影工作者,也是創作者;我忘不了平面攝影的魅力,更放不下已經拿了三十多年的相機!」

除瘟驅疫 萬民祈安

楊錦煌指出,王船信仰是台灣廟會文化中最特殊的民間信仰。自古以來,因中國華南地區常有瘟疫肆虐,束手無策的百姓只能求諸鬼神,透過祭拜「瘟神疫鬼」的儀式,再以紙船載著這些鬼神出海,藉著「送王船」來達到驅除瘟疫、保障安康的願望。

後來為什麼要「燒王船」?是為了怕這些載著瘟神疫鬼的船漂流到其他地方,禍延其他村民,於是以火燒的方式來除瘴。楊錦煌說:「民間的說法,王船放水流叫『遊地河』,放火燒稱為『遊天河』,到了清朝中葉,台海兩岸的燒王船習俗漸興,遊地河反而幾乎消失了。」

隨著民智漸開、醫藥發達,瘟疫不再流行,但瘟神信仰卻已深入民間。人民對瘟神的想像也有改變,送瘟迎請的對象,逐漸演變成由玉皇大帝派遣下凡的「代天巡狩」的王爺,祂乘坐王船「遊府吃府,遊縣吃縣」,並且帶走魍魎鬼魅,淨化地方。楊錦煌說:「四百多年來,從除瘴的王船到祈福的王爺船;從紙糊、竹造的船到木船,台灣各地廟宇的王船愈造愈大;我常常在思考,是什麼樣的凝聚力,讓台灣沿海的居民牽引著王船遶境不眠不休的力量?且讓燒王船的儀式四百年綿延不絕?」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