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陳牧雨
〈洛神賦〉這麼一篇文采斑斕,深情動人的詞賦,一般人大概無法認同作者曹植是無病呻吟的吧?也很難想像,一個人的無病呻吟會把淒艷哀傷的情感描述得如此入木三分。於是,此賦「必有所本」的說法因之而起。
文與圖/陳牧雨
〈洛神賦〉這麼一篇文采斑斕,深情動人的詞賦,一般人大概無法認同作者曹植是無病呻吟的吧?也很難想像,一個人的無病呻吟會把淒艷哀傷的情感描述得如此入木三分。於是,此賦「必有所本」的說法因之而起。
根據記載,〈洛神賦〉原名〈感鄄賦〉,傳說是因為曹植被封鄄城所作;然而,根據《集韻》的說法,「鄄」與「甄」兩字共通。所以〈感鄄賦〉又被稱為〈感甄賦〉;最近很有名的電視連續劇《甄環傳》又被寫成《鄄環傳》,也是同一個道理。
巧合的是,曹丕有一妃子名曰「甄妃」。因此,也延伸出了一個浪漫的故事。
根據《文昭甄皇后傳》記載:甄氏乃中山無極人,上蔡令甄逸之女。原為袁紹次子袁熙之妻。後袁紹兵敗病死,曹操乘機出兵,甄氏成了曹軍的俘虜,繼而嫁給曹丕。
當時曹操正忙於征戰,曹丕亦有官職重任。而曹植年紀尚幼,朝夕與甄妃相處,遂萌生了一段感情。後來宮庭爭鬥,甄妃被曹丕賜死。甄妃死後,曹植到洛陽見哥哥曹丕,與甄妃生的太子曹睿吃飯時,曹植看著侄子,想起甄妃,心中無限悲慟。飯後,曹丕將甄妃的遺物玉鏤金帶枕送給了曹植。
曹植睹物思人,在返回封地鄄城時,夜宿舟中,恍惚之間,遙見甄妃凌波御風而至,曹植一驚而醒。回到鄄城,寫了〈感甄賦〉。
唐朝詩人李商隱曾為此作了一首詩〈代魏宮私贈〉:「來時西館阻佳期,去後漳河隔夢思。知有宓妃無限意,春松秋菊可同時」。
其中「西館」是曹植的居所;「漳河」則是曹操引漳河,自城西東入,經銅雀台下的人造河;「宓妃」是洛神;「春松秋菊」則出自〈洛神賦〉裡的:「華茂春松,榮耀秋菊。」
總之,原名既是〈感甄賦〉,當然是曹植有感於對甄妃的思戀而託宓妃之情寫成的賦。對象既為自己過世的嫂子,則真有如賦中所言「人神道殊」難以聚首,自是一種悲情。甄妃過世四年後,明帝曹睿繼位,因覺原賦名不雅,遂改為〈洛神賦〉。
詞賦與故事極盡浪漫感人,後人論者甚多。不僅詩人喜以此典故入詩,畫家亦然。其中最有名的當推顧愷之的〈洛神賦圖〉。
畫中一段,畫洛神逐漸離去,回首凝神望著曹植,那情景真如賦中所言:「抗羅袂以掩涕兮,淚流襟之浪浪。悼良會之永絕兮,哀一逝而異鄉。」
當然亦有人認為此說荒謬,宋人劉克莊認為,這是好事之人「造甄后之事以實之」;明人王世貞又說:「令洛神見之,未免笑子建傖父耳」;清代又有何焯、朱乾、潘德輿、丁晏、張雲等人,群起而鞭撻之。
然而藝術之事,亦不必當真,細而究之就沒什麼意思了!否則李白的「白髮三千丈」豈不荒謬至極?
美麗的事發生在美麗的水邊,這就是了!
因此,自從讀了〈洛神賦〉之後,每當我在水邊看到美麗的花朵,尤其是娟娟秀麗的紫鳶,總會讓我想到洛神、想到子建那一段不可能的悲劇戀情。
二○一四年五月,我坐在東京椿山莊的小池邊,看著一群小魚游過水邊盛開的鳶尾花影下,想像著這魚與花的關係。回來後戚戚於懷,有感而寫下此短文:
微步凌波而來的,是怎樣的神祇?
不知人神道殊,幻化成紫色舞蝶,
以不飛不躍似飛似躍的姿態,
在幽謐的水湄等候顧忘懷愁的人子。
子建已緲,於是只好年復一年,
花開花落,永不止息……
洛神賦原是曹子建所寫人對神祇的慕戀,是千古名篇,我試以洛神的角度,反觀神祇對凡人的情思,續貂一番,也頗有別趣!
人神道殊,是不可想望的,一有妄念,便註定成了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