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現代詮釋 人生禮儀

 |2015.01.16
2845觀看次
字級
佛教發源於印度,光大於中國,對於佛教的「因緣果報」觀念,「阿彌陀佛」、「四大皆空」等佛教名詞,大家都耳熟能詳,就是不懂其義,也會隨口道來。圖/游智光(Jack Yu)繪

佛教發源於印度,光大於中國,對於佛教的「因緣果報」觀念,「阿彌陀佛」、「四大皆空」等佛教名詞,大家都耳熟能詳,就是不懂其義,也會隨口道來。無形中,這些教理早已融入人們的生活中,這都要感謝歷代的祖師大德,用種種方法讓佛教普及。所謂的「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可說是匯聚了幾千年的時間,百萬人的發心,才有今日的成果。

我認為佛教除了佛陀開示的教理外,對於人生的生活指導,尤其人間的禮儀規範,應該要建立完整的系統。像西方國家,國王、總統即位親政時,都需要宗教替他加冕;一般民眾在星期天也會到教堂做禮拜。

又如回教徒除了一日五禱之外,想吃雞、鴨,不能隨便宰殺,必須經過宗教師的誦經,才可以烹食,這就是他們宗教的禮儀。可以說,生活中的大小事,都離不開宗教信仰,都有宗教禮儀來規範。

我初到台灣時,佛教徒總是家裡有喪事了,才會想到採用佛教的儀式,家裡有喜事卻很少想到以佛教的儀式來進行。因為一般人的觀念,都認為人死了才需要佛教來誦經超度。

其實,人的一生都離不開佛教。好比南傳佛教,信徒家裡生了一個小孩,他的滿月、周歲、入學、結婚等喜慶,都希望得到法師的祝福;家裡有人往生了,也要為亡者做功德、供僧,以此善行回向給亡者上生佛國。供僧不僅是廣植福田,同時是佛門的法會儀式之一,信徒都深信,三寶功德不可思議,唯有佛法可以為他們和家人帶來幸福。

為了讓佛教普及於社會,深入大眾的家庭,使佛法生活化,生活佛法化,我做了許多的創新。例如我為信徒主持佛化婚禮,雖引起社會許多人的非議,但我認為,這是少見多怪的問題,因為宗教師本來就是要主持人間的禮儀,為人們的婚喪喜慶提供服務,這也是宗教師的職責與使命。

我深刻感覺到,佛教有一些禮儀,應該要融入到信徒的生活中。每一間寺院對自己的基本信徒也都要有資料紀錄。打從信徒出生起,寺院就應該關心他,滿周歲時,讓他和佛菩薩照一張相片;入學,為他舉行啟蒙典禮;弱冠、成年,為他舉行弱冠禮、成年禮;結婚,為他舉行佛化婚禮;就業、開店、新居落成、喬遷,都要給予祝賀及舉行灑淨的佛事。當他百年離開世間,寺廟都有他這個人與寺院往來的紀錄。

佛教的儀禮,除了這些人生的過程之外,平時的過堂吃飯也涵蓋禮儀,如龍吞珠、鳳點頭,行止的威儀也表現出一個人的氣質與教養。禮儀不僅是形式上的,更要融入生活每個階段與時間,佛教如果對這許多人生的禮儀多加推動,使之普及於社會,普遍各個階層,對於淨化人心、增長道德必定有莫大的助益。

禮儀提問

問:一對新人有意選擇以佛教儀式來舉行婚禮,這對新人一定要是佛教徒才可以嗎?

答:一對新人選擇佛化婚禮,作為彼此共同生活的開始,最好還是先皈依三寶,對佛教有基礎認識,或本身有佛教信仰為宜。以後夫妻要共同生活,如果彼此意見不同、信仰不同,將來如何能和諧共處呢?縱使有一方不是佛教徒,也應該尊重彼此的宗教信仰。

所以在成立家庭的第一步,彼此能夠信仰一致,從中找到兩個人在看法、想法上的共通點,更可以促進感情融洽,增進婚姻的美滿。

問:佛化婚禮與一般的婚禮,兩者有什麼不同?

答:婚姻,是人生的莊嚴大事。過去男女結婚,要經過「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感謝親友」的儀式,表示得到大家的認可;此外,也要有天地、祖宗、父母共同承認的儀式,才算完成道德、法定的程序。現在世俗上的婚禮慢慢走樣了,有游泳結婚、爬山結婚,各種形式的婚禮,我認為這些不夠莊嚴。

如果我們現在提倡青年男女到寺院舉行佛化婚禮,在佛前宣示「我愛你」、「你愛我」,有佛菩薩做主婚人、證婚人,至少在精神意義上會得到保障。到了真正結婚以後,夫妻一起共同生活,要彼此給對方一點空間,所謂「婚前睜眼,婚後閉眼」,兩個人共同營求家庭的和諧,一定要彼此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諒解、互相體貼、互相輔助對方,這個婚姻才能美滿。

佛教提倡佛化婚禮,不但可讓社會大眾了解佛教的人間性和生活性,更可以澄清社會上對佛教的刻板印象;而教界本身,也應了解合乎時代需要的佛教儀禮如佛化婚禮,是佛法「不離世間覺」的具體實踐。

問:如果臨終的病人,平常沒有信仰,為了要幫助他善終、求生淨土,可以為他皈依嗎?

答:只要他有信心、他願意,在臨終的時候皈依,還是有作用的。我曾經為臨終的病人皈依,在他生命最脆弱的時候,助他一臂之力。

香港收藏家高嶺梅先生,以收藏張大千的畫著名,在他臨終住院期間,透過家人聯絡,希望我能去香港為他皈依,那時實在忙得不能去,只有採權宜之計,用電話為他皈依。我在電話的這頭念「皈依佛」,電話的那頭,他也念「皈依佛」;我念「皈依法」,他也念「皈依法」;我念「皈依僧」,他也念「皈依僧」,皈依的程序就這樣完成了。由於這時他已經是老弱之軀,沒有體力,為他做個簡單的皈依也就好了。事後我也沒有想要他的回饋,但是他卻送了我一幅張大千的觀音畫,這幅珍貴的畫作至今仍收藏於佛光山。由此可知,信仰是人生的依怙,是人生最大的能源。

(摘自星雲大師《僧事百講》)

禪∣門∣語∣錄

文/星雲大師

譯者/滿和法師、Doris Koegel-Roth、Leon Roth

修行不是要離開社會,跑到深山找個寺院閉關,才有修行,也非衣著破舊,或不要家庭和財富的苦行才算修行。在世間上,哪樣東西不跟國家、社會、家庭、朋友有關係?故人間佛教行者,在眾生身上修,從心地上去學,與佛接心,與佛共願,行佛之所行,做佛之所做,要將自我的修行落實,擴大心胸,與宇宙同在。好比虛空,不捨棄一物,才是人間佛教行者應有的胸襟。

Chan practice does not require exchanging home and family for a temple in the mountains, or wearing rags, or mortifying ourselves. Because we find Chan within the nation and community, and among our families and friends, Humanistic Buddhism serves the public from inside the community. Humanistic Buddhism helps us cultivate our minds and make vows like the Buddha, and tread the Buddha’s path. Through Humanistic Buddhism, we embrace the universe.

傳統之說

據《後漢書》卷一○三〈陶謙傳〉載,漢獻帝時,笮融每於浴佛之後,即設飲食以供養之;又如三國吳之支謙有梵唄之製作;西晉之耆域等神異僧之咒願與祈誠,凡此種種,皆為一種當然之佛教儀禮。……此外,以百姓為對象之講演稱為俗講。其他如祈雨、舍利供養、上元燃燈;五代、宋代時有行香祝壽、千僧齋、水陸大齋、燃燈會等法會。

近代則有迎佛會、觀音會、佛誕日灌佛放生、盂蘭盆會、地藏王會、放燄口、臘八節等行事之傳承。

(摘自《佛光電子大辭典》第四版)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