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政治動盪,引發數個月抗爭,政府與反對陣營僵持不下。陸軍總司令帕拉育五月發動政變,並獲得泰王任命為總理。
美國十一月期中選舉,民主黨失去參院控制權,歐巴馬成為跛腳總統。法國總統歐蘭德更「顧人怨」,是戰後支持度最低的總統,內閣改組,大量啟用年輕及女性閣員。英國首相卡麥隆改組,同樣走年輕化路線。
日本首相安倍經濟「三枝箭」成效不彰,解散國會,提前眾院選舉,以便獲得更多權力,雖仍獲得絕多數席位,但投票率低讓安倍勝中有憂。
北韓領導人金正恩肅清政敵,又傳出病危、失勢,但顯然仍大權在握。十二月索尼公司新片《刺殺金正恩》引起北韓不滿,索尼又遭駭客入侵,警告所有戲院及觀眾要記得「九一一事件」,一度取消上映。
阿拉伯之春四年後,民主選舉陸續展開。突尼西亞首次總統大選,民眾淡漠以對,投票率僅百分之五十一,無候選人過半。民調中,僅四成八民眾認同民主,六成認為需要強人領導,甚至不少人懷念前獨裁者本阿里。
巴林十二月首次國會選舉,什葉派反對黨抵制,稱遜尼派政府壟斷權力,候選人多為遜尼派,是一場鬧劇。
今年國際「貪腐印象指數」,印尼第一○七名,新總統佐科威承諾力行肅貪。印度也有貪腐,但新總理莫迪更注重環境清潔,發起「乾淨印度」運動,五年要讓印度各角落乾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