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長柯文哲在就職演說中指出,當選那一天就投入市政,擬定「百日維新、四年躍進、五十年未來」的台北新計畫,要打造一個進步的台北市,驅動北北基桃宜「首都生活圈」,創造更好的台灣。其中,「百日維新」將點燃改革引擎,推動「公義社會、文化城市、健康安全、關懷分享、社區營造、公開透明」等六大願景,以黑白替代藍綠,重建一個可以做對的事情的公義社會。
台灣的政治圈長期因藍綠對抗,導致議會癱瘓,運作僵化,最終一事無成,早已令老百姓深惡痛絕。今柯文哲代表的白色力量囊括了八十五萬票,承擔各界的高度期待。未來以黑白替代藍綠,建立一個可以做對的事情的公義社會,確是重要的第一步。
台灣經歷過一九八○年代的經濟奇蹟,進入二○○○年之後,經濟發展逐漸停滯,自一九七六至二○○○年間,經濟成長率平均為百之十三點三;自二○○○年迄今,平均僅百分之三點四。中研院院士朱敬一指出,二○○○年之前平均是二位數高成長,二○○○年之後平均僅是個位數成長,這樣的差距並非景氣波動變化,而是台灣迫切需要轉型,目前的經濟困局正是轉型遲滯的結果。
台灣經濟成長停滯,民眾平均薪資倒退至十六年前,社會貧富差距日益擴大,是老百姓感受最深的問題。依財政資訊中心最新統計,以綜所稅申報所得來分析,過去三十五年來,台灣前百分之零點一家戶所得占總所得的比例,從百分之二點五倍增至百分之五;前百分之一家戶所得占總所得比例,從百分之十上升至百分之十四,這代表台灣財富愈來愈集中的趨勢非常明顯。
社會貧富差距擴大,該扮演所得重分配功能的租稅制度卻因政府胡亂減稅而失靈。自二○○○年以來,所得稅占總稅收比例愈來愈高,而證券交易與土地增值稅所占比率非常低,這顯示薪水階級的勞動所得稅負愈來愈高,但以錢滾錢的資本利得稅負卻是微乎其微。以證券交易所得稅為例,法案一改再改,一延再延,早已名存實亡。租稅制度嚴重向富人傾斜,中央政府卻拿不出改革的方法,也讓台灣距離公義社會的目標愈來愈遠。
柯文哲看到貧富差距問題的嚴重性,上任後提出「百日維新」六大願景,要從首都出發,打造一個公義社會,透過公辦都更實現社會正義,這樣的企圖心與魄力,的確令市民耳目一新,也相當令人期待。
然而,改革從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柯文哲以素人參政,贏得首都之戰,上任後真正的挑戰才要開始。柯文哲第一步就是要點燃改革引擎,改造台北市政府老舊的官僚文化,讓所有公務員都能拋棄藍綠,放手去做,達到開放政治、全民參與的理想。
「百日維新」時日不長很快就來到,我們期許台北市政府在柯文哲領導下,透過不斷改革,改頭換面,實現公義社會,並且把這樣的改革力量擴展到全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