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政務次長 林思伶 人生隨時為服務作準備 阮愛惠 |2014.12.14 語音朗讀 5704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文化部政務次長洪孟啟(左)、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教育部政務次長林思伶參加佛光山二○一四國際書展,分享好書。圖/釋如地、人間社記者周英傑、人間社記者莊美昭 教育部政務次長林思伶,新官上任才三個多月。圖/釋如地、人間社記者周英傑、人間社記者莊美昭 林思伶從工作中找到樂趣。圖/釋如地、人間社記者周英傑、人間社記者莊美昭 二○一四第一屆「我愛閱讀─悅讀幸福」兒童徵畫徵文比賽,由林思伶(左二)頒獎。 圖/釋如地、人間社記者周英傑、人間社記者莊美昭 文/記者阮愛惠 圖/釋如地、人間社記者周英傑、人間社記者莊美昭 教育部政務次長林思伶,新官上任才三個多月。由私立文藻大學校長轉任公門副首長的她,曾歷任多年私校教學及系、所、院、校的行政主管之職,也曾長期投入台灣通識教育改革、生命教育發展及師資培育等課題的推動;一般認為,林思伶被擢拔,除了因具備卓越的行政經驗,也被賦予教育部與私校間的橋梁之責。擔任文藻校長一年就被延攬入閣,林思伶坦承:「雖然我從小就聽過星雲大師說:『進入公門好修行』,但我從來沒想過會進公門。如果要我說,我在接手這個職務前作了什麼準備?也只能說,我的人生,永遠在為下一個需要我服務的人或事作準備。」 林思伶入閣前,曾請示文藻大學修女董事長的意見。修女說:「現在十二年國教政策混亂,教育部需要一個可以激勵人心的人。妳去吧!學校可以等妳回來!」帶著修女的祝福,林思伶就「傻傻地」進公門了,直到幾天前,林思伶才知道,原來她在教育部的服務年資,無法併入她在學校的年資。人家笑她什麼都搞不清楚就進來,林思伶笑說:「我很少去想自己要什麼、能得到什麼。因為對靈性的理解和經驗,讓我做很多事都很有信心,從一出發,就不去想結果會如何。凡事若去算計﹕『我這樣累值得嗎?』是最不值得的事。因為我理解,試了不一定有結果;但不去試,就一定沒有成果;而我又很好奇,試了之後的結果是什麼?所以就會盡最大努力去做。我掌握這樣的原則,到教育部工作。」 心中有他人 愛人如己 林思伶上任之後,期許能快速學習,她說:「我的角色,不在為特定的人或議題作什麼,而是為整個教育現場努力。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是不停地服務,不同的場域,服務的範圍和對象也不一樣。但我有一個核心思惟,就是『我現在為誰服務?』以及『我服務的對象怎麼想?』這點如同星雲大師所講的:『心中有他人。』我的天主教信仰也一直在教我『愛人如己』,所以我常想的是『我服務的對象需要什麼?我可以怎麼做?』。」 抱著這樣的信念,林思伶很快在新職中找到樂趣。日前她出席教育部「社教公益獎」擔任頒獎人,當下有一種領悟:「原來,我的工作就是在作肯定他人的事。這讓我很開心,這是我對這個職務最喜歡的部分!就像星雲大師所講的『給人歡喜,給人信心』。我本來不懂致辭,也不懂頒獎,但我一直覺得,個人只是要去完成某一件大事的其中一個角色;我不揀擇自己的角色,要我做什麼,我就開心把它做好,從以前到現在,我的態度都是一樣。」 培養年輕人 華人的靈魂 世界公民的素養 林思伶的父親是小學老師,她從小品學兼優,跟老師的互動良好,直到出國留學都如此,求學過程相當順利。念完博士回來後,到大學教書,她發現自己很有講台魅力,在教學上,能引發學生學習企圖;出去演講時,她更覺察到:「講台上的我,可以影響人心。我可以做得很好,但這件事不是我一個人在做,而是全情境都在幫助我完成這件事。老師就是傳道人,我一開始工作,就聽到服務的召喚,而且從未懷疑這件事。」 擔任輔仁大學副校長期間,因單國璽樞機主教與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友好的因緣,林思伶與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展開互動。民國八十七年,教育部「生命教育推動方案」起草,九十年時宣告「生命教育元年」,林思伶為首任總執行長,她在一年內,走遍全台近四十所學校,宣講生命教育理念。隨著政策的推展,很多大學教師及天主教會的學校、佛光山、福智等宗教團體接續投入,風氣漸盛。林思伶說:「生命教育至今仍是教育部重要政策。從生命美學來說,生命教育、美感教育、服務學習這三件事,是我們在教育內涵上一定要做的事。」 廣開大門 幫年輕人走出去 雖因職務的變動不再打前線,林思伶仍把握每個機會推動生命教育。例如日前她就透過一場演講,宣導「有意識的消費觀」。她指出,長年在大學校園中,看到青年學子在購買行為上,仍然不易區別是「需要」或是「欲望」,她認為這是比學科更迫切的學習。她說:「生命教育是一個大計畫,目的在修補過度智育的結果;自系統化的教學課綱制定之後,未來需要的,就是去落實這個計畫。若生命教育的推動還需要我,我就會盡力去做,因為我先天具有一種熱誠,比較會觸發別人,帶給別人思考的動力!」 至於在政務次長任內,林思伶要積極推動的是青年的國際經驗,包括國際服務學習及義工、產業見習。她認為:「這些年台灣太封閉、太消極。我們打算開很多扇門、很多條路,幫年輕人走出去。世界觀已經是普世流行,我最近常在思考,如何讓現代年輕人有華人的靈魂,但有世界公民的素養。」 對宗教的探索 以身體實踐 林思伶在天主教家庭長大,一出生就受洗,但父母很開放,不限制她接觸其他宗教。雖然從小就上主日學,但林思伶廣泛地閱讀其他宗教的書,接觸愈多,愈會去思考,發現各宗教間,可以類比的地方很多。 過去十年來,她念了很多New age的書,發現裡面所講的東西,和佛教很接近。林思伶說:「我接觸的第一本佛經是《圓覺經》,不知為什麼就是讀得懂,而且每念通一句,內在就有一個聖經的句子跑出來和它共鳴。」對宗教的探索,林思伶曾求知若渴,一本書接一本書念;一段時間後,念書的渴望平息了,就會轉成身體實踐,「那是很奇妙的轉化,而且這種過程不斷循環。靜坐、看書、再做靈性修持……我一直在做這樣螺旋式的成長,至今不止息。」 除了活潑地研讀教義,林思伶的靈性啟蒙也很早,她說:「我從小參加教會社團,其中有兩個非常重要的訓練,一是自我反省;一是表達能力。宗教的營隊,最後都要作分享,透過不斷自我剖白,讓我有個透明的靈魂,沒有什麼事是不可說的。也因為我一直在被接受的環境長大,所以很有自信,很勇敢,也學會聆聽別人表達自己,對人的敏感度很高。」 林思伶很贊成各宗教團體在校園裡各憑方法去吸引年輕人,她認為:「每個人內在靈性的啟動過程,有個殊性;學校課程太制式,不容易帶來『靈光乍現』的體驗。我比較期待家庭的功能,希望父母不要排斥孩子討論宗教,也不要因本有的信仰而拒絕孩子接觸其他宗教。」 找出靜心片刻 和內在對話 自小被教導念經和祈禱的習慣,深深助益了林思伶日後生活,「現在的我很忙,運動的時間減少了,靜坐就變得不可或缺。即使只有十分鐘空檔,或者是在車程中,我都會念一段經文或祈禱,或者只是安靜下來,聆聽內在聲音,為下一個moment 安頓靈魂和身心。」 林思伶認為,每個人都需要在生活中找出靜心的片刻,她說:「在那短短的時空內,我們和天主、或者內在的佛性相遇。愈早建立起信仰,愈早學會和內在的自己對話,就愈能平衡生活。我對生命有一種秘密性的期許,不只是教學生如何做人做事;我內在有一種最核心的關懷,就是靈性的部分。這在教育政策面不容易落實,所以透過各個正信宗教團體的協助,希望幫助更多學子找到靈性歸屬。」 前一篇文章 演員、畫家 東明相 勇氣克服低潮 畫筆奏練習曲 下一篇文章 台灣嘉農農業發展基金會董事長 蔡武璋 熱門新聞 01【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2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3【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4【閃文集】獨立與愛情的象徵2025.04.2905退休之後2025.05.0106紐約佛教聯合會浴佛 佛光人共襄盛舉2025.04.3007新馬寺慶佛誕 2萬人誓行三好2025.05.0108世界密碼日 守護數位資產2025.05.0109【創作花園】居家環境大作戰2025.04.30108 方法有效 對治胃食道逆流2025.05.03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縱橫演藝界天后胡錦 餘音繞梁數十載 再唱《梁祝》經典品牌教父 施振榮 勇氣源源不絕 壯遊青春創人生傳藝金曲年度最佳演員 小咪渾身形容詞 演出峰回路轉人生台灣版畫之父 廖修平 刻畫寶島風情 傳承藝道薪火音樂家李哲藝 勤耕樂音福田 撥動聽者心弦雙金影后 楊貴媚 處世貫徹善與愛 傳承戲骨風範 作者其他文章牙醫藏樂魂 陳維斌創作台語歌縱橫演藝界天后胡錦 餘音繞梁數十載 再唱《梁祝》經典世界郵展 東西逸品大PK大學校長論壇—韓國威德大學 佛教應像手機 親近每個人大學校長論壇—澳洲西雪梨大學 樂於推廣南天大學特色大學校長論壇—布達佩斯佛教大學 天主教國家 推動佛教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