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障聯盟舉辦真人圖書閱讀活動,使異於常人的族群有機會被了解。圖/劉蓓君、展翼合唱團暨視障天使協力車隊、殘障聯盟
專題報導/記者李祖翔
原住民一定很愛喝酒?同性戀感情生活一定很亂?外籍配偶都是來騙錢的?這些觀念是實情、還是因為不了解所造成的偏見?近來「真人圖書館」的活動非常盛行,即將各領域、不同生命經驗的人找來,分享他們的生命,發揮「每個人就是一本書,而且開卷有益。」的精神,改變社會原有的扭曲觀,其中最大的受益者可能是弱勢。
「真人圖書館」起源於一九九三年,一名在丹麥生活的青年羅尼.艾柏格,因為親眼目睹朋友在種族糾紛中遇刺受傷,開始思考種族衝突的議題,並在哥本哈根成立提倡停止暴力的組織,隨後籌辦反暴力、鼓勵對話和建立關係的音樂節,讓所有參加的民眾透過面對面溝通,消弭彼此的誤解。
今年十月,殘障聯盟出版了一本書,內容提到真人圖書的概念,現場也邀請四位身心障礙者與讀者面對面互動。席間指出,真人圖書館是一種新型態的社會溝通模式,突破以往單向的宣導,未來將深入社區,結合藝文活動。殘盟理事長楊憲忠說,這個計畫目標在藉由更貼近生活的方式,讓社會大眾了解身心障礙者真實的生命樣貌。殘盟秘書長王榮璋表示,以往廣為人知的身心障礙者故事,多屬於挑戰自我、突破極限的勵志題材,但還有許多能力沒有被看見。
這周末「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也有真人圖書館的活動,主辦單位提供進場民眾閱覽的,是會走動、會回話的真人!可以聽他們親口分享生命經驗與生活態度。主辦單位深信,閱讀一個人的人生,世界的偏見與歧視濃度就會跟著稀釋。
活動還鼓勵民眾讓好事發生,首先要認識不一樣的人們,如在會場的攤販,有腦性麻痺的患者不捨媽媽辛苦養家,貼心的每天協助販賣阿姨做的涼麵;孝順的兒子陪瘖啞爸爸一起賣麻糬,而且做得很好吃;因為工傷失去一隻腳的大哥,能用心烹煮好咖啡,撐起一個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