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歷史博物館館長 呂理政

阮愛惠 |2014.11.16
3837觀看次
字級
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簡稱台史博)開館滿三年了。位在台南安南區和順寮農場、結合了現代化建築與大自然保留區,這個具有特色的博物館,近年已成為台南居民的迦南美地及觀光景點。圖/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提供
呂理政(右)希望能讓身心障朋友都能進入台史博參觀。圖/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提供
台史博打造無障礙空間,讓長輩可以安心參訪。圖/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提供
身心障人士歡喜造訪台史博。圖/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提供

文/記者阮愛惠

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簡稱台史博)開館滿三年了。位在台南安南區和順寮農場、結合了現代化建築與大自然保留區,這個具有特色的博物館,近年已成為台南居民的迦南美地及觀光景點。來到這裡,除了歷史文化的陳列和展示,更有生態水景、花鳥蟲草可親近,難怪自開館以來,吸引了超過三百萬人次到訪。

自籌備期即參與,至今與台史博一起走過十一年長路的現任館長呂理政,開館三年來,與四百位館員同仁、義工及無數訪客的互動過程中,除了「三年有成」的欣慰心情,還有很多話想說。

籌建宗旨 藉歷史認識台灣

人類學、博物館學出身的呂理政,過去三十年的工作資歷都在博物館專業。他表示:「一般人對博物館的概念,不外是研究、典藏、展示、教育等,但博物館還有一件很重要的任務,就是『社會責任』。」台史博未開館前,呂理政不易感受這個道理;一旦開館,參觀者蜂擁而來,他在第一線接觸民眾,印象最深的是:「怎麼有這麼多坐輪椅的人?」包括身心障礙訪客,阿茲海默症、精障、自閉症患者等,當他們出現在博物館,呂理政赫然發現,館內雖具備無障礙設施,但真正運作起來,就發現規畫尚有不足。

呂理政說:「博物館是服務社會、為社會存在的機構;一座有價值的博物館,對大眾而言,必須是一座有『利用價值』的博物館。台史博的籌建宗旨,就是要建一座屬於台灣人的博物館,所以,我們除了在學術及教育層面,打造它成為『誕生知識』及『快樂學習』的博物館,這三年來,我花最多心力推動的,就是讓它成為『友善平權』的博物館』!」

呂理政認為,唯有從「友善平權」出發,「知識的誕生」及「快樂的學習」才能真正落實。他指出:「台史博成立的終極目的,是讓大家藉由歷史認識台灣;台灣這塊土地,從過去到現在,一直都是多元民族和社群的家園,我們希望讓大家從更廣闊的層面了解台灣歷史,讓所有人都能從平等的觀念觀照台灣歷史,所以我們為每個人都設計了學習計畫,也讓障礙人士能利用各種方法取得知識,這是台史博在傳統任務之外,最重要的使命!」

各界贊助 讓社會看見弱勢

在呂理政的概念裡,每一個人都有機會成為「弱勢者」。平坦的地面,不只是為了坐輪椅的使用者,穿高跟鞋的女士、孕婦、推嬰兒車的人都有需要;任何一個活得夠老的人,總有坐輪椅的一天,所以無障礙的通用環境基本上是為了「每一個人」設想,「推動友善平權政策,打造無障礙空間,是台史博的行動方針,不只五年十年,接下來的一百年都要做下去,一直檢討改進!我們要讓每個人來到這裡都能看見弱勢者,也要讓弱勢者在這裡看見自己,同時讓整個社會看見弱勢者的處境!」

呂理政說:「我有一個心願,希望實踐台史博成為友善平權的博物館,並結合同儕博物館和夥伴團體,共同促成友善平權的社會。在各界人士贊助下,去年我們接待了三千五百名偏鄉弱勢和身心障礙朋友,今年還會加倍。他們克服了很多困難,才能來到博物館,是博物館最尊貴的訪客。身心障朋友所求不多,只要我們歡喜接待他們;事實證明,接待他們後,同仁都同感歡喜。要各種無障礙設施都做到很理想,很困難;但是,要做到大家來這裡時都很開心,其實並不難,只要不認為這是負擔,它就不是負擔,這是我當館長三年來最大的喜悅及收穫!」


體會知行合一 從做中學

呂理政說,很多道理,小時候就在書中讀過,卻是在從事館長的這三年才真正體認到,王陽明說的「知行合一」、「即知即行」,和杜威說的「從做中學」。

呂理政常在館區散步,只要發現步道有一個小坑洞或一公分落差的不平坦,立即請人填平。展場櫃台的高度,當初設計時,未設想到對坐輪椅的訪客來說太高,也立即要求重做。他說:「即使一年只有一個人會用到,也要修正或重做!」

當然也有呂理政不擅長做的,那就是「募款」。弱勢朋友想從各地來到台史博,交通費、住宿費,誰來出?呂理政說:「還好我過去的老長官、前文建會主委陳郁秀教授,號召白鷺鷥基金會的會員捐款給弱勢團體,執行『擁抱歷史.攜手圓夢』計畫,讓弱勢人士能到台南及台史博旅遊、參訪!」

克服障礙 在於態度、決心

這個計畫提供了數千人次的弱勢人士參訪台史博。呂理政說:「平均一周接待兩個團體,同仁及義工都忙翻了!但是沒人抱怨,而且都很高興。因為當他們看見每個人都能來博物館,讓同仁感受到台灣是一個很有包容力的社會,也都從內心相信自己在做的,是一個『有價值』的工作,身心障團體前來,也展現了台史博的社會價值!」

至於呂理政最高興的,是有一個博物館能讓他的「知」付諸於「行」。讀了多年的書,服了多年公職,終於在這個階段體會出「知行合一」的真義。他說:「很多障礙的克服與否,在於人的態度和決心!我們願意克服能力障礙、改善博物館空間障礙,但也要身心障者克服身心障礙、團體的帶領人克服他們『怕麻煩』的心理障礙……,知行合一,也要眾緣合和,所以每一次弱勢團體來到台史博的緣會,怎不令人百般珍惜、萬分歡喜呢?」


人有信仰 是很幸福的事

呂理政的農曆生日正是觀世音菩薩成道日(六月十九日),從小,媽媽常告訴他:「你是觀音座下出生的,走夜路感到害怕、或心裡有任何罣礙時,你就念『南無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祂會保佑你。」以此因緣,呂理政從小就有心念觀世音菩薩聖號的習慣。

高中時,呂理政在同學家中看了很多本佛書;因此進入台大後,選了佛學社團─「晨曦社」,接觸了《金剛經》及《心經》,至今是呂理政常誦讀的經典。他說:「我大學念的是人類學系,始終從社會和文化角度來看各種宗教,也尊重各個信仰,但我並未參加任何宗教團體及活動。不過,我從母親八十歲那年開刀的經驗,親身感受到因法師的加持及我為母誦經的力量,讓母親平安度過那次劫難,因而我認為人有信仰是很幸福的事。」

感受佛理 完成社會責任

雖未以佛教徒自居,呂理政卻常使用「佛言佛語」。他從世間萬事中感受佛理,認為一個人如果身處紅塵,就要對社會有責任,如果選擇入深山,那是另外一回事。有些義工同仁,對於經常要接待很多身心障礙的訪客,感到頗有壓力,擔心做得不好。呂理政對他們說:「大家的信仰也許不同,但我們可以把博物館當作共修的道場。我們有一個每天幾千人進來的道場,多好!想想看,哪裡還有這麼多人都跟你有關係、有互動?這些人和我們有緣份才會來,我期勉大家都有一顆歡喜心,用歡喜心迎接這樣的緣會!」

除了館內工作夥伴,呂理政認為台史博的夥伴團體就是各類身心障礙和社會福利機構,和台史博這類的「社會服務機構」共同實踐友善平權的社會理想。他說:「社服團體提供資源,博物館提供服務;身心障團體可以一直要求我們的服務品質,我們也得以持續改善,這樣的良性互動才能真正達成我們的建館願景,那就是『同心守護家園台灣,共創多元和諧社會』!」

一九五○年次的呂理政明年就要屆齡退休了,目前他除了把「該做的事」趕快做一做,也在政策及理念層面留下基礎,期許繼任館長及工作團隊能持續推行。他說﹕「我們不只在上班,而是在推動一個機構使命;一件事,如果大家都喜歡做,是自己想做的,就會變成一種價值觀。」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