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華窯老闆 呂兆炘 沒落產業中立足 帶陶藝邁向國際

阮愛惠 |2014.11.09
5277觀看次
字級
呂兆炘 圖/林耀堂、台華窯提供
台華藝術中心結合教學,推廣陶藝。圖/林耀堂、台華窯提供
黃釉牡丹藍鵲扁酒瓶 圖/林耀堂、台華窯提供
松林深居瓷身圖樣古典,充滿意境。圖/林耀堂、台華窯提供

文/記者阮愛惠

新北市鶯歌是台灣陶瓷重鎮,來到這裡,參觀陶瓷博物館、逛老街是必備行程;近年更有一個必訪重點,就是被高度審美標準的日本人稱為「鶯歌故宮」的台華窯。

台華窯成立於一九八三年,從生產傳統的白坯及單色釉起家,近年來轉型為結合生產、教學、文化、創意、展覽、行銷及異業合作的陶瓷產業,上千坪空間規畫得宜,從幼稚園小朋友的教學到國家級貴賓的參訪,都能在這裡找到相應的東西。

台華窯是台灣傳統產業進化成功的範例,它走的正是時下最夯的「文創」路線,而且是在政府二○○二年重視「文化創意」產業之前的十幾年,就靠自己的手感力量打出一條血路。

在代工模式還是全鶯歌窯場主要命脈的時代,台華窯老闆呂兆炘就感受到代工價值的低落,和隨時可被取代的危機,進而以個人思維和膽識擔任「火車頭」,帶領台華這部老火車駛進新時代軌道,產能不斷成長,早已成為鶯歌陶瓷的第一品牌,亦是總統府、外交部指定為生產國賓禮品的「官窯」,更有德國國立瓷器博物館館長指出,台華的技術開創水準,領先中國大陸景德鎮。

扎根脫離代工 建立品牌

呂兆炘在鶯歌創下傳奇,他卻不是鶯歌在地人。出生、成長於南投埔里的呂兆炘,是成為鶯歌女婿後才完全投入陶瓷產業,也因此和陶瓷結下今生奇緣。

民國七十年代,鶯歌的陶瓷廠正是一片榮景。工廠的白坯訂單源源不絕,供不應求。呂兆炘說:「我進入這行時,只有傳統手拉坯和釉上彩。台灣生產的白坯賣到港澳,經過仿古的人工彩繪,得到很高附加價值。」

當時各窯場生意好到不需設門市,極少數有門市的,連冷氣也沒裝。有一次呂兆炘應日本客戶之託,陪同拜訪鎮上同業,沒想到因他身為同業,被拒絕進入廠內參觀;而進入廠內的客人,則被規定不許拍照。

當時呂兆炘受到很大刺激:「陶瓷生產的技術面,大家都一樣,為什麼不可參觀?至於畫在陶瓷上的,也大都是仿古圖樣,任何人都可找到,怎怕抄襲?我心想,未來台華窯一定要能全面開放,歡迎所有人來參觀!」

慢慢前行 建構一個未來

除了故步自封的毛病,呂兆炘還察覺這個產業的另一個問題﹕「那時台灣出品的只有外銷的節慶用瓷、仿古白坯、釉上彩和青花釉裡紅的瓷器,看不到具有現代感、創新的彩瓷。陶瓷雖是傳統工藝產業,但是它應可呈現新時代的意象,如果我們一直停留在為他人仿古、代工,就永遠不會有自己的觀念和面貌,也不會有時代性的創意。這些問題,就是我在接手台華之初,就已經看見並想要改變的。」

民國七十六年之後,由於開放兩岸探親,鶯歌傳統陶瓷產業的優勢在二、三年內瓦解,但呂兆炘已掌握到代工的新型式,他從國外請來彩繪師傅,把不一樣的觀念引進來,延伸到今日彩瓷的種種新技法。

看到別人察覺不到的問題,並勇於改變,是呂兆炘一直以來的挑戰。從窯燒技術、制度創新、釉色研發、彩瓷技藝、展館設計以至產業經營模式與策略等,他總是保持著突破現狀、不斷創新的精神,走在時代浪潮之前。

呂兆炘說:「有一句話常浮現在我的思維裡,那就是『建構一個未來』。但我建構未來的手法不躁進,我會用三年五載,慢慢前行。對人、對事、對物都一樣,談到改變,都要用時間慢慢運轉,尚未來到的時機和緣分,我就靜靜等待,但我絕不是忘記或忽略,我保持著內心動能,一天一天磨合團隊、凝聚共識向它前進,因為只有團隊的成功,才有企業永續的基礎,也才可能實踐台華的信念與價值。」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