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觀點:怎麼吃才好系列 (2) 斷根始於斷食欲

施丞修中醫師 |2014.11.15
2607觀看次
字級
糕餅甜點讓人食指大動,卻是糖尿病患者的大忌。圖/蘇健忠

文/施丞修中醫師

「欲」字有願望之意,想得到滿足的意念。其中飲食是動物最原始的欲求之一,也是最容易被刺激與滿足的欲望之一。食欲一開始似乎是從口腔開始,因而有「口腹之欲」之說,以現在生理學的研究,是從眼睛看到的那一刻就開始,若從意念的角度來看,在起心動念的那一刻即開啟了食欲。

仔細想想,多數人想到要去吃某類食物的時候,都是打從心裡不斷的呼喚,進而付諸行動。如果是經常去吃某類的食物,那必定是那種食物的色香味已深植心中,並潛伏在潛意識中無形的刺激我們的食欲。那種揮之不去的欲望,往往就是讓病人不斷重蹈覆轍、在疾病中流連忘返的最根本原因。

在門診中,天天都可以看到皮膚病患對著醫生的叮嚀說,這都是我愛吃的,而我就會對病患說,所以你就得了這個病囉!譬如熱性皮膚炎的濕疹患者,愛吃烤炸食物,又愛熬夜與喝酒尋歡,那必定要患皮膚搔癢。而心血管疾病患者,多數喜歡油膩與過鹹食物,造成膽固醇過高、血濃度上升與體液堆積過多,嚴重者便會走上中風之途。

其他的諸如愛抽菸影響肺功能與肺癌發生、酗酒影響肝功能與肝癌發生、過鹹飲食影響腎功能與腎衰竭發生、過甜影響血糖與糖尿病發生等例子不勝枚舉。這些知識絕大多數的民眾都知曉,但都做不到,其原因就在於,食欲始於心,心念不斷則食欲難除,而病根如影隨形。

身體其實是會說話的,當我們受到重口味食物的不斷刺激,細胞會處在一個昏蒙的狀態,所有感覺與反應會愈趨遲鈍,各個身體系統的機能與運作也會跟著遲緩。

多數的人剛開始只是對食物的色香味情有獨鍾,接下來口味就變得愈來愈重而不自知,當味覺與身體愈是昏蒙遲鈍,就更需要強烈的口味來刺激食欲,食欲於是被食物綁架而無法逃脫,最後必須等到身體各個機能出現障礙並提出警告時才會驚覺。

如何斷食欲?先從清身開始,進而清心。當我們開始輕食,簡簡單單吃著最原始的食物時,細胞便開始清醒,味覺會漸漸的感受到食物的原始風味,也會慢慢的自動拒絕多餘的加油添醋,接著,開始能夠明辨天然與加工品差異。這個拒絕與差異會由身體接觸這類食品後所產生的暝眩反應得知。

例如,大吃大喝會讓人胃悶與腹瀉、食物不新鮮會產生嘔吐感或是食欲降低、味精會使人心悸與全身無力,過鹹會猛喝水、油膩會想喝茶解膩、不當添加會引起暫時性的皮膚過敏症狀等。當身體細胞能立即辨別是非曲直時,食欲便會自動踩煞車,日後就會逐漸的從心裡的意念中移除。而身體的疾病便斷了根源,不再周而復始。

什麼是最好的療癒?什麼是最佳的養生法?其實答案很簡單,就是簡單吃、斷食欲。簡單吃包含兩個概念,吃得少與吃得好。少是剛剛好,好是自然無添加。最終的想法就是還給身體基本攝食的需求,並斷除錯誤過食的欲望,接著如噩夢纏身般的疾病必會斷了根,樹倒猢猻散,重拾健康的泉源,無病一身輕。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