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達五成的上班族在下班時間會運用手機處理公務的「變相加班」,成為隨時以手機待命的「待機族」。雖然在辦公室形式上的加班減少了,但實際下班後在外工作的「隱性加班工時」卻與日俱增。
調查結果顯示,「營建不動產」業的平均加班時數最高、其次為「資訊科技」業與「傳產製造」業。職務上則以「營建物業」、「運輸生活」、「生產製造」平均工時最長。
職場專家何啟聖指出,科技的發達,為民眾帶來更多的便利及效益,十年前筆記型電腦及無線網路普及,帶動了行動辦公的趨勢;而近年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等行動載具加上雲端技術的運用,更突破了時間及空間的限制,再次革新了上班族的工作形態,也使得上班族在公、私上的分野更加糢糊,「待機族」下班待命的責任與工時,無限上綱!
他建議,「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善用科技,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時,也應規劃各職務下班後的「待命機制」,明定「在外工作」的方式、時間及工作量,才能有效掌握工作品質,方可避免員工在家超時工作,進而影響生活品質及身體健康,造成人力資源的浪費及耗損。